|
|
|
朱大可:期待趣味史学走出史学新道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08:02 新京报
作者:朱大可(上海 学者) 趣味史学正在尝试一条新的道路,摆脱中国史学的传统格局。它既不是一般的趣味史学,也不是传统的经院史学。历史将由此变得好看,同时也更加深刻。 随着通俗历史掀起热潮,一批学院外的历史研究者的写作引起了关注,“历史票友”一词应运而生。在我看来,“历史票友”是一种鄙视性说法,现存的历史叙事有三种方式,第一是学院派的方式,第二是戏说,第三种方式介于两者之间,既有历史考据,又渗入个人想象力,显示出文学化和趣味化的特点。 经院史学考据,戏说旨在颠覆,而趣味史学则更注重文化分析与叙事方式。趣味历史,包括黄仁宇在内,过去在史学界都是被轻视的,很多人认为《万历十五年》是野路子。近年来黄仁宇被承认,是因为一些年轻的历史学者开始懂得它的妙处,并模仿这种叙事方式。 三种写法都有各自功能和合理性。趣味历史兼具了颠覆性和建构性,它的一个特殊功能是更容易被非专业人士所接受。中国学院派史学家很专业,对于考据特别认真,但容易钻牛角尖,沉迷于对历史细节真伪的辨认,但结果往往是,他们既缺乏对场景细节的还原能力,又缺乏宏大叙事的能力。而且大部分文字都很枯燥。相对而言,趣味史学对史料掌握没那么严谨,但它更容易跳出自我封闭的框架,反而能看到某些被掩蔽的真相,且文字能力更强。今天做趣味史学的,大部分是学文学出身的。在中国古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所以,学文学的去搞历史,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说他们是“票友”。另外,他们确实能够发现历史专家不能发现的东西。 但是,对于眼下的热潮来说,通俗历史仅仅有趣是不够的。黄仁宇一方面文字很好,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另一方面,他对明朝有很深刻的见解。应该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历史的阐释才能有效地维系下去。这样的书目前还不多。虽然趣味历史的书出了很多,许多书店里有专门的书架来容纳这类著作,但像赵柏田、许晖这样的好作品,还是屈指可数。目前流行的这种样式很容易被市场所吞没。因为市场是急功近利的,它会用自己的化肥把这些作家毁掉,并制造出大量的文字垃圾。 所以,趣味历史将来肯定会分化。有一部分纯粹就是追求好玩、有趣,有市场价值,这种东西往往是过眼云烟,不过是纸质的粗劣的历史玩具而已,玩它一玩,就可以扔掉了。很多畅销书就是这样的命运。但是,其中会留下一些真正的好东西。这些作者具有很强的专业精神,严谨的历史考据能力,同时又写得非常好看。我认为黄仁宇已经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了。另外还有耶鲁大学的史景迁,他在《王氏之死》里面制造了一个王氏的梦境,对传统史学来讲是大逆不道的,因为这完全是文学的叙事,这样写历史不就是“戏说”吗?可是他是美国历史学会的会长,也是耶鲁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当然,他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无论如何,我认为他的《王氏之死》写得非常好,打通历史和文学的分野,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如果说史景迁是“票友”,那么所有的中国历史专家就都是“票友”了。 我觉得,趣味史学正在尝试一条新的道路,摆脱中国史学的传统格局。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有史景迁和黄仁宇的影子。年轻一代的学者,正在试图摆脱旧史学的阴影。这样,它就会分流出一股我认为清新可喜的潮流。它既不是一般的趣味史学,也不是传统的经院史学。历史将由此变得好看,同时也更加深刻。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