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京报:拒绝灾后自省比灾害更令人忧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8日10:47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一位华人作家曾说,分辨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最好是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你再撑着伞去溜达,如果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飘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窝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 这个标尺想必也可以用来衡量国内的各大城市。7月18日的济南,也是一场3小时的大暴雨。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强调这场雨乃“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大值”,但天灾之下出现的某些人为悲剧,还是以它固有的冷漠,在这个城市里次第展开———仅截止到20日22时38分的统计数据,济南市上报的遇难人数已增至34人,170多人受伤。 同样是18日,同样在山东,同样遭遇特大暴雨的袭击,青岛城区却没有发生类似济南那样的积水奔流成河。据当地媒体分析,除青岛山城地形和靠海优势外,“最早的排水系统是由德国人铺设,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个系统起点较高,最初的设计即为雨污分流制”(《南方周末》7月26日)。 我们无意为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大唱赞歌,我们也深知在地理条件、城建基础等诸多方面,这两座城市都有太多的不可比性。但于济南自身而言,却绝非没有可反思之处。在已掌握的死者遇难原因中,溺水、触电、建筑物倒塌及被水困在车中,是最主要的致命“杀手”。因而我们首先需要追问的仍是,为什么雨水会在城市的路面上汇聚奔涌?暴雨业已成灾,为何电力部门没有及时断电?在排水管网建设上济南还欠缺些什么?在哪些方面本可以避免?在哪些方面又可以借由这次的惨重教训而加以弥补? 很可惜,从公开的报道中,我们尚难以找到来自于城市管理者的自省与反思。相反,接受媒体采访的部门或相关人士,都将悲剧的发生简单地归咎于“老天”。如济南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就坚持认为,降雨过于集中、排水不畅是造成严重灾情的主要原因,而“济南市下水道等排水设施存在不完善问题”,并非主要原因,因为“再完善的下水道也无法承受如此强度的降雨”。这位负责人对城市排水设施的理解令我们不无担忧,的确,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再高也都有个限度,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暴雨时也总有难以应对的一天。但排水设施的完善是要尽力防止发生暴雨成灾后的伤亡,而不是绝对的杜绝灾害。可能下水管线再提高100毫米,这次的34位不幸者也许就会有5个、10个,甚至更多的人幸免于难。 既然济南的下水系统不尽完善,是否有改进的必要呢?一位市政城建人员透露,即使应付普通暴雨,为让携带泥沙的水流顺利排走,管线至少应该在500毫米以上。而玉函路等处的收水管均在300毫米左右,差距甚大。没能及时更换的原因,被认为是“承平日久,也就懈怠了。”这些意见,都不是今天才被提出,然后在一场充满悲情的天灾人祸之后,似乎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一个城市的市民在遭受突发灾害后,最需要的是安抚和慰问,即便造成灾害的相当多责任并不在政府,有关官员也应该及时站出来表达慰问和歉意,并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这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但从目前媒体的报道看,当地的管理者更多是在搪塞与回避自己的责任。 一场暴雨,让济南市的管理软肋显露无疑,而这种软肋,在其他相当多的城市都存在。这场雨灾启示我们,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既需要认真修补城市应急设施的技术漏洞,还要学会在责任面前的勇敢担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