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结海:心理访谈节目是伪心理咨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08: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张结海

  《心理访谈》类节目究其本质,不过是一场披着心理咨询外衣的谈话秀。它们由于无法满足“为来访者保密”的原则,注定和真正的心理咨询貌合神离。尤其严重的是,它们对来访者具有潜在的危害。

  近一段时间,《心理访谈》类节目的潜在危害性开始受到关注,《中国新闻周刊》、《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心理访谈》类节目本身存在的问题、对来访者带来的潜在伤害等进行了分析和调查。

  的确,最近几年《心理访谈》类节目不约而同地红遍大江南北。许多观众反映,它比电视剧好看多了,情节生动曲折,最关键的是还能满足大家的窥探欲。发现了这样一个收视率的新增长点,众多电视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然而,《心理访谈》类节目却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真相:究其本质,它们不过是一场披着心理咨询外衣的谈话秀。“为来访者保密”这是心理咨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然而,《心理访谈》们完全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从诞生的第一天起,这类节目就注定和真正的心理咨询貌合神离。

  尤其严重的是,这类节目还具有潜在的危害:首先,对来访者有危害。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以追求来访者的福祉为目的的,而《心理访谈》们是以追求收视率为目的的。为了追求收视率,有的节目故意“激”来访者,加上大多数人在录制现场多少有些紧张,很难保证不会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有的直接伤害来访者;更有的干脆就造假。

  第二,对相关者也有危害。心理学中有一个“关注效应”:我们通常会下意识地认为我们关注的这个对象是好人,而其他相关人是坏人。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影,我们通常认为主角是好人,哪怕是一个坏蛋(比如十恶不赦的黑社会老大),只要他成为电影主角就会多少获得一些我们的同情。

  最近,一个“心灵”类节目播出一集“第三者”,节目现场连线一个相关人,由于该相关人拒绝和主持人合作并且言语激烈,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最终主持人、评论人像泼妇一样破口大骂该相关人。众所周知,清官难断家务事,情感问题很难说谁是谁非,但是由于关注效应,那位来访者来到了节目,成了关注点,观众很容易不自觉地假定她是对的,相关的那个她是错的。

  第三,正是由于《心理访谈》类节目是伪心理咨询,所以它就不可避免地有时候会成为别人的炒作工具。王朔先生去《心理访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朔最终敢去《心理访谈》,这意味着他已经从“老辈人”那里了解到了事实的真相,知道了《心理访谈》既不是心理咨询的“儿子”,也不是心理咨询的“私生子”。事实证明,这是王朔一个不折不扣的高招:《心理访谈》被迫在经过短短的几十分钟的交谈之后,不得不下结论说:王朔心理那是什么也没有,只是在他心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善。

  当然,我并不否认《心理访谈》类节目当下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其危害性的原因。为此,所有的心理访谈类节目都应该:第一,在节目播出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警告观众:该节目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第二,将已知的所有可能的危害如实地告知来访者。第三,在将相关人卷入节目问题上持非常慎重的态度,一旦相关人拒绝合作,在节目播出时应该把相关内容全部删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