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序:慎言中国输出通货膨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10:00 东方早报
作者:陈序 最早看到“输出通货膨胀”的说法,是“债券天王”PIMCO董事总经理格罗斯转述艾伦·格林斯潘的一段话。之后,国内有专家将计就计,认为“输出通货膨胀”或是好事。接着有评论引为新颖之论,不乏附议者。 我以为,此概念须慎言。因为不考虑对经济运行的影响,通货膨胀无论如何是可以由货币政策约束的,“输出”意味着主动、在控制之下,令各国确信中国有意放任通货膨胀产生并外溢,对中国“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殊为不利。一个好的生意人,既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做亏本生意(如人民币大幅升值),也不会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搞成本转嫁(像那些卖牛肉面、方便面的),为买方的需要和欲求着想才是生财之道。 格老认为,一时间找不到相当规模的可替代的供应商,是中国出口品可以放心提价的因素。然而,中国占优势的出口品市场竞争并不平静,价格仍是制胜关键。在欧美不约而同地对中国制品挑刺的时候,在没有明显质量提升、缺少创新元素的情形下,仅仅出于对竞争对手劳动力成本同样面临抬升压力的判断,贸然提价,难说明智。失去优势可能是一夜之间,再找回来就难了。承袭西方主流观点,加拿大媒体最近一篇题为《通货膨胀是中国下一个大宗出口产品吗?》的报道认为,中国的廉价出口品维持了发达国家,特别是北美国家的低通胀环境,中国“输出通货紧缩”对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报道担心,由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当中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不论这种通胀源于需求拉动的资源产品价格上涨还是作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一种替代),通货膨胀也会随集装箱轮从上海,或者经香港、新加坡越洋而来,靠上北美东海岸港口。 进口国对中国“输出通货膨胀”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这也表现在他们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似是而非的看法上。 尽管商业银行利率长期处在低位,中国人仍然保持了节俭的传统。不少国外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储蓄支持了美国人的消费。从贸易角度看,中国卖出,美国买入,需求决定了自己需要多少供给,不可能反过来。真正支持美国人买所欲买的,是与全球市场密切相连的,美国庞大而完备的金融体系。丰富的金融产品使美国人可选择太多借贷工具、投资产品,当然不必存钱。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尽完善,也没有完全开放,中国居民既找不到足够多的投资品,也要通过储蓄为自己提供一种保障。显然,高储蓄率是中国国内金融体系稚嫩引出的结果,而非中国政府刻意为之。中国政府比任何国家更希望自己的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同样的,通货膨胀的产生亦非中国政府主动选择。一方面,这恰恰是中国老百姓消费投资需求转旺的表现;一方面,这反映出一个制造业大国对资源需求之巨与对资源利用效率之低。此二者,均为一个转型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问题。全球化,把这些问题硬挤出来了。 虽然如同无意“输出通货膨胀”,中国也无心“输出通货紧缩”,但“中国价格”对进口国居民需求的价值,即是此需求对“中国制造”的价值。牛肉面、方便面和快餐,卖方永远不知道哪一份卖给了谁,也不可能跟买方坐下来就自己的成本和对方的承受力好好协商。而两个相对长期的贸易伙伴在改变价格的问题上都会慎重的多。 以为通货膨胀可以像全棉T裇一样“输出”、“输入”,难免被不想负责任的人据为口实。何况,保尔森此刻正在中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