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来:推理还在继续,剧透更有力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08:00 新京报
作者:徐来 当推理产品的造谜行为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为文化消费者提供足够多的解谜线索,那么,在其中一些人身上,解谜的暗示就会超越消费的行为,成为他们的首要工作。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剧透将逐渐表现出更强的破坏力,充当大众文化中重要的反角。 先要说明一下什么是剧透。剧透是“剧情透露”的省称,即在他人看完某个戏剧作品之前,告诉其结果。后来剧透的外延有所扩大,小说也被纳入可透露的范围之内。再后来,《哈7》出版,剧透终于发育成一个文化现象———《纽约时报》甚至在一篇关于罗琳的报道中加入了警告语句,译成中文就是:内有剧透,慎入。 剧透的对象是文化产品的内容信息。公众获得这些信息的欲望越强烈,文化信息的生产者也就越容易从中获得利益。为了实现甚至扩大这种利益,生产者将其保护视作生产、销售活动的重要部分。因此,《哈利?波特》的出版商才会如此重视保密工作,并在文本流出之后勃然大怒。 哪里有严防死守,哪里就有剧透。文化生产商的信息保守越严密,越能激发公众的获取欲望。剧透也因此获得更大的破坏效果。这种螺旋上升的相互关系,加强了剧透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剧透的前提是对信息的超前占有。占有的方式,可能来自技术力量,也可能来自文化权势,总之都体现了超前性,是各种优势的综合体现。所以,“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会将提前读到《哈利?波特》看成一件重要的事。这个举动也透露出以下信息:“剧透”有时也会显得很“fashion”。 最热衷剧透行为的是媒体。 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剧透便是《中国电视报》,以及该报所代表的所有广电系统报刊。但剧透并非对大众文化的所有产品都起作用。琼瑶式的爱情片,或者招招见血的动作片,模式单一,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果,再强大的剧透也没有用武之地。事实上,剧透只是推理的敌人。 推理是当代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类型之一。通过设谜的方式,推理作品让其消费者拥有了非常明确的消费目的———获知谜题的最终结果。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制造者释放出恰倒好处的推理线索,逐渐将消费者的身份置换为解谜者,使之陷入欲罢不能的,对真相的探求中。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暴力,可以被恰倒好处地揉合进推理的故事线索,这样一来,推理的流水线就为文化消费者提供了口味更丰富的产品。 然而一旦剧透出现,推理与阅读结合的文化消费过程被敲打出一个缺口,快感像幕布一样垂直落下,截断了一般文化消费者愉悦的阅读活动。所以,粉丝们开始抵制剧透。他们在各大网站删除各种剧透帖,并恶毒诅咒所有剧透者。在《哈7》首发的活动中,主办方安排了朗读环节,他们却紧紧捂住耳朵,惟恐因此丧失推理的贞洁。他们甚至为自己找了个更具合法性的反剧透理由:支持正版,反对盗版。 他们成了剧透的敌人。 然而,剧透并非没有支持者。当推理产品的造谜行为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为文化消费者提供足够多的解谜线索,那么,在其中一些人身上,解谜的暗示就会超越消费的行为,成为他们的首要工作。在初步推知了谜底后,他们或许更愿意直接揭晓答案以确认自己回答正确与否,而非按部就班地和其他消费者一起捱过漫长的等待。《哈7》发行前后,这些人在网络上与粉丝展开了一场事关“剧透”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剧透将逐渐表现出更强的破坏力,充当大众文化中重要的反角。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