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黄晓峰:刘德华品三国是极有意义的文化事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11:17 东方早报
早报特约评论员 黄晓峰 据早报报道,香港演艺界的“天王”刘德华最近疯狂地迷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曾40个小时不出门不睡觉地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并且打算购买版权,对广东版加以配音,继而做成DVD分送给香港各学校的图书馆。央视也明确表态支持刘德华的举动。 在笔者看来,如果此事能够成功,将是一件非常有趣且极有意义的文化事件。 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一直就很频繁,30岁左右的人都能回忆起香港电视剧《霍元甲》、《上海滩》,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内地风行一时的景象,相信不少人对香港的了解就是从这些电视剧、小说开始的。但是香港人对内地的了解,我们却所知甚少。香港回归之后,内地和香港的交流更加密切,但是内地文化产品输入香港的实例,却没有多少人了解。一直以来,我们所知道的,大概只是中央和地方官方表演团体赴港演出、内地出版社在香港举办书展之类的新闻,香港市民对这些文化产品的接受程度,我们并没有切实感受。此次刘德华迷上“品三国”,虽然只是他个人的兴趣,但是易中天最近的香港之行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却能很直观地说明香港市民的喜好。慰问演出之类的活动虽然也有其效果,但受众面毕竟较窄。此次如能通过刘天王引进版权的方式,将内地文化产品输入香港,不仅能放大其示范效应,而且也能丰富大陆和香港的文化交流方式。 刘德华此次引进“品三国”的设想,对于娱乐圈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也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由于“百家讲坛”,易中天结识了不少演艺明星,在电视新闻中发现,易中天、于丹等人的新闻报道,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娱乐节目板块中。在这个意义上,学者的明星化,至少能使娱乐圈的部分人对历史文化多少产生点兴趣,这对于他们个人是小事,但是对于他们的粉丝来说,却能起到不错的示范作用。试想,刘德华鼎力推荐的“品三国”,即便是出于对刘德华的八卦心理,他的粉丝恐怕也会对这个节目多看两眼吧?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以来,内地娱乐界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大多为赈灾演出或者捐资助学,但参与文化公益的事例却所见不多。刘德华赠送“品三国”DVD的设想,倒是提供了新的思路。参与公益事业,不仅仅是捐钱捐物,对于演艺明星来说,利用自己的人气,其实能做更多对传播文化有益的事。 这件事也应该促使内地的文化工作者反思:究竟应该提供怎样的文化产品给观众和读者?从易中天上央视开始,关于学者是否应该明星化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平息,到于丹风行全国,这种争论更是趋于激烈。在我们看来,这多少还是因为我们对学者的定位一直延续了习惯性思维所致。学者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像康德一样静坐书斋,潜心向学。而我们的习惯思维是:教授一定是很有学问的,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一定是正确的。实际上,易中天“品三国”等的走红,并不在于学术的前沿性,恐怕更多在于表述方式的切近观众和央视在传播上的巨大影响力。作一个有趣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据说,此次易中天和于丹赴港参加书展,香港主办方拉出的宣传横幅是“文化超女于丹、历史超男易中天”,而他们在内地参加活动,挂出的横幅多半是“著名教授于丹、易中天”。从横幅的表述方式,就能看出定位的取向大有差异。我们的文化传播,总是喜欢把文化、学术、启蒙、道德教化、娱乐、经济糅在一起,非要一鱼多吃,这自然就生出无数定位的偏差。据刘德华说:“以前觉得历史无用”,但看过《品三国》之后,“现在却发现不仅有用,而且特别贴近生活。”其实这和我们当年迷上《霍元甲》、《上海滩》一样,非关国计民生,其实只是兴趣爱好。 文化交流是多元多层次的,有娱乐的,当然也有学术的,关键是定位准确,把事情做好。把刘德华的设想看成娱乐界一件有益于公众的文化交流事件,不是挺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