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敬伟:禁办复读班无济教育公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08:54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张敬伟 据本报今日报道:教育部长周济要求,明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招收高三复读生。周济说,公办高中办复读班,是利用国家资源收费,不利于教育公平。 落榜复读,是考生们无奈的选择。从理论上讲,由于每年招生总额的限定,复读大军的加入确实挤占了应届生升学的机会,损害了应届生的升学权利,不利于教育公平。所谓“考霸”就是由复读而导致的“畸果”,连续数年抢占应届生升入北大、清华名校的机会。 复读生导致的教育之惑,还体现在正常的升学秩序被打破,模糊往届和应届的界限,致使考生产生侥幸心理,客观上形成前浪后涌的教育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复读生的存在发酵了应试教育的泡沫,成为各级学校攀比升学政绩的催化剂。由此骈生的复读费用高企也到了惊人的地步———如北京到河北涿州复读费用达万元(见2007年7月3日《法制日报》)。笔者所在地的一所省重点中学,接收复读生的费用竟然高达3万元。 教育部长要求公办学校从明年起禁办复读班,确实能够整合公办教育资源,保障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教育权利。但这种公平是有限的,仅具象征意义。因为即使公办学校停办复读班,复读生依然会分流到社会办学机构,复读生挤占应届生升学名额的困窘依然存在。不惟如此,复读生还面临着良莠不齐社会办学机构的收费混乱滋扰和管理不善的隐忧。所以,只要国家不剥夺复读生参加考试的权利,公办学校的复读截留只能是次优的政策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高考复读在很多国家都是允许的,中国法律也没有禁止。在此情势下,禁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也存在着法治和情理上的存疑空间。如果复读生提起诉讼,禁止复读的行政命令往往遭遇无法可依的尴尬。而且,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类通知、禁令和文件在现实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够得到各级公办学校的认真落实也是未知数。譬如今年5月份出台的让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个小时的规定,还有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中学生每天保证睡眠8个小时、小学生每天保证睡眠9个小时的做法,在各级学校执行起来都是要打折扣的。在高考升学率至上的利益冲动下,公办学校又岂能轻易放弃复读生这块高考政绩肥肉?事实上,禁止复读生也不是什么新闻,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些省级重点中学就有此类限制。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学校采取租借校舍、和别单位合办,就可以绕过禁令。现在的公办学校,经历办学市场化的洗礼,应付此类禁令有何难哉?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拐点,困扰的症结还在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纠缠不清。升学率至上导致应试教育的惯性掣肘素质教育的进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都面临着一边呼吁素质教育,一面又不得不沉溺于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只要应试教育的功利迷雾持续弥漫,名校的利益诱惑就会促使学校、家长和考生陷入范进式的“中举情结”,这是复读生存在的主客观要因。如果素质教育仅仅是应试教育的陪衬,应试教育就永远只能是越走越窄的单行道和独木桥,就会吸引复读生和应届生抢道和强行并线,单行道上人流壅塞,甚至高考独木桥独立难撑坍塌,并非危言耸听。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惟有增加素质教育的车道,才能使拥挤的应试教育单行道压力缓解。此外,离不开辅以多维职业教育,摒弃掉“学而优则考”的传统思维,拓宽考生们的就业渠道,使考生们真切体认“学无贵贱、从业无类”的平等学业观和就业观,给其提供“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故,惟有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复读生才会控制在有序的数量和范围内,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实现。 而素质教育又绝非一个禁令或一纸法规所能造就,而应是一个法治长期规范,教育机构自觉自律和学生、家长合力推动的动态过程。复读生作为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另类现象,强制性的摒弃虽然理想但并不理性,将其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才符合多元社会的公平正义。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