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重调控轻改革也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11:40 东方早报

  作者:陈序

  前几天有个关于新式剪羊毛机器的电视新闻,看到羊惬意地享受着主人新买的羊毛剪,全然不理会其购置费用出自羊毛利润,才惊觉人对眼前利益的偏好实在很难克服。

  前天,国家发改委责令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不得对系统外企业停供、限供成品油。消息传来,很多人很满意,更感受到垄断企业“仍在我手”的隐约的权利快感。可是,我看不出除了公民对石化巨头上缴国家的各项税金有再分配权利、股民对它们下属的上市公司有股票对应的股权之外,还有什么权利?我也看不出因一项干预微观经济事务的政策兴奋莫名的理由。

  发改委的政策动机没错。近期

国际油价一路走高,8月1日纽约市场轻质原油期货盘中价达到78.77美元的历史高位。由于政府不同意内地成品油零售价提高,批零价差一再缩小,个别地区出现倒挂。部分炼油厂以“检修”为名暂停生产躲避亏损,对民营加油站限供、停供油品,引起舆论强烈不满。减少亏损的减产措施遭致批判,表面原因是歧视,深层原因是垄断,根本原因是扭曲价格的成本因为调控正越变越大。

  保证有最高限价的资源品的供应,代价很大。这类政策收益是短期的,代价是长期的。一方面,它支持了习惯于享受补贴的消费,一方面,它支持了习惯于享受补贴的生产。习惯了补贴的消费一定会变成浪费,习惯了补贴的生产也一定会习惯某种程度的无效率。问题是,真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们在“出血”么?当然不是。石化垄断企业不过是补贴的名义承担者,政府才是最终承担者。至于补贴培育出的浪费和无效率,以及浪费、无效率催生的需求膨胀造成的通货膨胀,这一切相互加强的结果说不定会令老百姓为今天晚餐时一块便宜的五花肉付出将来的一次就业机会或者晚年的一张环球旅行机票。

  为了抑制与石油相关的经济运行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垄断似乎变成了可以接受的政策前提。出于审慎,决策层一直采用利益平衡的调控手段,而不敢贸然推进资源税和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结果,国际油价跌时不敢动,怕再涨,真的再涨时更不敢动。有报道称,决定成品油价格改革进程的,不仅是决策层的态度或决心,还要看“天意”———国际油价的走向。天意从来高难问,改革进程如与天意挂钩,何异于掷骰子?或者是想等到中国掌握了国际石油定价权再改革?(不是在谈又一次世界大战吧?)

  大家常常计算改革的成本,忽视了调控的成本。因为改革的费用多是既得利益者的损失,既得利益集团有动机也有能力为自己被改革掉的利益做模型,计数值。调控的费用多是误导市场预期的损失,参与市场的主体成千上万,对预期的认识迥然不同,对预期变动造成损失的估计更莫衷一是。所以,决策层面对的,往往是清清楚楚的改革成本和不清不楚的调控成本。

  然而,改革成本即使较大,却能持久收益。调控成本可能较小,终归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何况,调控成本真的比较小么?如果调控错失了改革时机,就得以改革成功带来的收益来计算调控机会成本的最大值,那将是一个多大的数字?

  包括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现在是

中国经济最好的时期。但是,好日子也会使人趋于保守。现实的重点是,不可以调控代替改革,也不能重调控轻改革。当前经济中多数难解之题,非改革不能根本解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