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彭富:我们的中级职称去了哪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7日10:08 中国青年报
作者:彭富 “我们学校够评中级职称的有50多人,而每年最多只有一个指标,如果还是这样延续,我们中间有人要等50年。”期末评职会上,校长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不幸的是,笔者已连续在乡村工作了14年,教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近3年在国家、省、市报纸杂志发表教学论文20多篇,在全区居前列,由于是大伙儿中的“年轻人”,34岁的我只能名列50名以外了。按此计算,中级职称离我遥不可及。 中级意味着什么?除了工资,对我们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来说,中级就意味着退休——除了干部能早点评上职称,普通老师多数只有靠退休时搭上末班车。校长说:“中级职称指标不是一个确定数目,得看当年全区中级职称退休人数,退休多少就补充多少。”由此看来,每年的中级职称应该不少,为什么到我们农村学校的指标就越来越少了呢? 指标正在悄悄地向城市流失。“评中级,农村教师优先。”输入这样的字眼,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很多相关的文件、新闻,可实际上并非如此。没有名校就意味着本地的优秀学生会被其他城市挖走,从而导致本地教学质量考评名次下滑,影响领导的政绩。为了打造名校,许多地方的财力、人力都悄悄向城市学校倾斜。为了吸引高学历教师,优先评职称也成为领导们有力的王牌。每年的中级指标有限,为了满足城里教师,只有让农村教师受委屈了。结果,许多城市老师20多岁就评了中级,而农村教师到退休大多都无法评上。 少量的中级指标成为农村校长“小小的腐败”。按理说,有限的中级指标就应该给长期在农村工作,教学业绩优秀者。实际上却成了“不跑不送,原地不动”。谁送得多,谁送得勤,谁最会溜须拍马,谁就会优先评先进,顺理成章地评中级。这也许就是农村优秀教师不“优秀”的主要原因。国家花大量经费培训的骨干教师,在很多地方竟成为应景之作。许多“骨干教师”并不擅长也不热衷教学,当“骨干”只不过是一种政治资本。 “把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落到实处”,两年前,笔者就在《中国教师报》上发出这种呼吁,两年过去了,一切还是老样子,我们的中级职称依旧遥遥无期。50年!漫长的50年,还有谁会借走本该属于我们的中级职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