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市委书记问计网民不如问计公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08:03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重庆市委书记汪洋最近做了这样一件事,他两次发电子邮件给一位市民,约他见面,向他询问重庆城市发展的意见。这是重庆市领导联合致信全球各界人士,征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意见和建议之后的又一次官民互动。(昨日《重庆晨报》)

  有新闻媒体循着“新鲜事”的原则报道了此事。之所以“新鲜”,不一定指的是市领导见到市民的次数,而是市领导使用了网络手段。换言之,新闻报道是要突出领导接见的是“网民”,而不是普通的“市民”。

  实际上,这样的“新鲜事”多年前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2003年1月,时任深圳市长的

于幼军就曾经与《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的网友作者呙中校见面问政,曾引起舆论的热切解读。

  如果说,当年的网民还属于整个社会中相当精英化的“小众”,于幼军的回应尚具新的开拓性的意义,那么,在今天,当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高达1.62亿,位居世界第二时,网络民意早已成为经常化的民意表达的一种,“网民”自身的符号意义也理应日趋淡化,我们更应把“市长见网友”看作一次普通的、常态化的官民互动———说官员会见“网民”,不如说是会见“公民”;与其说是向网民问计,不如说是向公民问计。

  在今天,网络表达已日益常态化,网民也几乎涵盖了社会所有领域的群体,如果说,最初的网络表达因渠道的新鲜和人群的小众,而显得急迫和情绪化,许多意见不乏偏激之处,那么,今天,这种偏激情况固然未曾绝迹,但网络民意已经逐步走向多元化和成熟,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如果当初的“市长见网友”还是一种姿态,一种开风气之先的气度,那么,今天的“市长见网友”,更应被看作是官民之间正常互动的必然要求,一种良性的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

  从实质上讲,网民的出现,只是公民借助了新技术的进步而转变了表达的形式,网络民意本身就是公民的声音。当人们过度关注“网民”身份本身,反倒模糊和忽视了其实质上的公民身份。也容易将官员对网民的重视,片面理解为官员对新技术的重视,这无疑简单化了“官民互动”的实质。可以说,网民被逐渐重视的过程,就是公民的意见被逐渐重视的过程。

  不容回避的是,“市长见网友”在某些时候仍然是新闻,媒体仍然在有意无意地突出“网民”而非“公民”的身份,说明民意在有些地方,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说明新时期的官民互动尚未在所有的地方成为现实。

  重庆是一个新特区,这个新特区新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也即除了经济上的改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应有所创新。也许,在重庆,政府官员已经认识到,实现良好的官民互动,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显得更有现实意义,这也可理解为汪洋等市领导重视网民意见的原因之一。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对网民意见的重视,大可看作是重视普通民意的一个表现,在民意面前,只有意见的高下,没有“网民”之类身份的差异。

  因而,作为公民的网民,其意见被重视程度,已是衡量一地民意被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当然,其他形式的民意同样不容忽视。今天地方政治的某些困局,就在于把常态当成了意外,把责任当成了惊喜。期待有一天,“市长见网友”和“市长见市民”一样,再不是新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