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熊:上海轨道交通用方言服务不合时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08:26 新京报

    作者:王晓熊

  上海轨道交通的方言战略受到绝大多数网友的恶评,就是缺少了对这种方言和地域心理的基本体察。方言服务实际上取消了长期以来默认的“服务以普通话为主”的政策,在潜意识中将方言作为一种区别对待的对象,这就很容易引发上海以外的民众对这一政策的不良观感。

  如日中天的易中天先生有一部著作名为《大话方言》,近日上海轨道交通因为计划推出闽南话、粵语、温州话、长沙话和武汉话五种方言服务,引发了“推普”与方言生态之间矛盾的讨论,倒完全可以作为将来修订版中一条妙闻。上海有关方面为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而发明的方言战略,非但未获得语言管理部门的首肯,在网络舆论空间里也没有得到大多数网友的支持,自陷于尴尬之地。究其原因,除该部门未能够真正理解“服务质量”的内涵以外,对于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也缺少基本的认识。

  中国的语言学教材上沿用前苏联的语言理论,一向认为语言之间是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的。但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语言或者方言却无处不浸染着社会文化的多方面因素,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中国古代的学者就评论当时中国不同的方言区之间“各有土风,递相笑非”,意思是各方言都觉得自己才是正宗,而讥笑别处的方言至少是“不雅训”。战国时期,楚国的方言与中原不同,还被孟子讽为“鴃舌鸟语”。这种方言之间互相看不惯,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幼稚心理,由来已久。直至今日,在推广普通话的潮流之中,这种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在百度贴吧中有一个“《广韵》吧”,《广韵》是宋代人编的一部韵书,原来这就是一个讨论传统音韵学的板块,结果许多贴友并没有音韵学的常识,看了贴吧的名字,顾名思义以为是广东人在这里自摆龙门阵的场所,劈头盖脑就是一顿不知所云……这种方言之间的矛盾多体现在南北大方言区之间:北京人说北京话字正腔圆,广东人说我是唐宋旧韵,闽南人说广东人你胡说我才是河洛正宗!莫衷一是,究其根本,全是因为方言代表着最基本的地域特点,而其背后又是地域优越感在隐隐发酵。

  上海轨道交通的方言战略受到绝大多数网友的恶评,就是缺少了对这种方言和地域心理的基本体察。在中国,公认的通行语言是普通话,作为普通话基础方言的北京话有法定的、天然的优越性,无论如何,北京话的老大地位还是很少能够受到质疑和动摇。然而上海推出的方言服务,实际上取消了长期以来默认的“服务以普通话为主”的政策,在潜意识中将方言作为一种区别对待的对象,这就很容易引发上海以外的民众对这一政策的不良观感,这种基于良好意愿推出的服务,反而给别人以歧视的初感。不过,也许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这种误会会逐渐消失,乘客们会感受到轨道交通部门的良好用意。然而由于语言管理部门的表态,这种机会也就没有了。

  除了方言文化心理的无知,轨道交通部门是如何决定和挑选这五种方言和次方言的,也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五种方言,除粵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以外,其余四种分别属于闽语、吴语、西南官话和湘语的下属次方言。西南官话虽然与北京话一样属于北方方言区,但也并不能完全代表官话区的全貌;闽语当中,闽北、闽东和莆仙方言与闽南话之间的差异也几乎到不能通话的地步……凡此种种反映出目前五种方言的语言服务实难周济全国。或许有关部门有自己详细的统计,但普通大众对此却不得而知。因此,轨道交通部门意欲提高服务质量,或许应该更大力度地增加与乘客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必每每以“大话”的方式推出不合时宜的方言服务。

    来源:

新京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