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龚明俊:多少史上最牛经得起推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09:22 中国青年报
作者:龚明俊 “沈阳最牛‘洞’房用水泥管建造主人带着走”——这是8月7日《华商晨报》报道所用的标题。这么拟题,无疑看中“最牛”二字。今年新闻一大特色是“最牛”新闻很“牛”。“史上最牛钉子户”、“史上最牛开发商”、“史上最牛警车”、“史上最牛的下有对策”、“史上最牛的夫妻协议”、“史上最牛评委钉子户”、“史上最牛的女秘书”,多如牛毛,举不胜举。 忽如一夜“牛”风来,千“最”万“牛”次第出,应当有其内在的因由。从字面上说,“牛”既是俗语“牛×”的简称,俗而不贬,也与股市之“牛市”有点关联,股民爱听。“最”字算是祖宗留下的传统,做事要十全十美,做人要做人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都隐含着“最”字。国人一直醉心于文明古国之种种世界首创,如今醉心于吉尼斯纪录什么的,都可归之“最文化”。如是想,这“史上最牛”也算不得新玩意儿,不过是旧酒换新名罢了。 过去人们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反了,成了“人盼出名猪盼瘦”,为的都是能落个“好价钱”。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文人学者,抑或普通百姓,有个出名的机会,往往是不错过的。还出现了使人出名的推手、炒作公司,专门挖掘有炒作潜力的对象。可以自我炒作,可以被人炒作,成功了,炒作者和被炒作者,都是赢家。在这种背景之下,“史上最牛”就很容易抓眼球,迎合“眼球经济”的脉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努力证明“史上最牛”的合理性,并非倡导,恰恰是嗤之以鼻。民间说说倒无所谓,偶一为之也无所谓,而媒体为此如法炮制,就不厚道了。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试问,在推出“史上最牛”之前,是否做了考证?如果没有,就近似“客里空”,在臆断某人某事的新闻价值,客观真实就无从谈起。即使是一个范围很小的城市,也需要慎重,动辄“最牛”,只能留下传媒笑谈。“史外有史”,“牛外有牛”,“最外有最”。有多少“史上最牛”经得起这种逻辑推敲? 由此可以窥测到某种流行的“浮躁病”,它感染了传媒。一个两个“史上最牛”,或许兴奋一下人们的神经,而铺天盖地的“史上最牛”,就会让人厌倦,让人反感。突然想到《广告法》中的“广告准则”,其中之一是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新闻与广告固然不是同类,但都遵循客观真实的准则。曾有厂家在宣传册上使用了一个“最”字,结果被罚款3000元。而如今那么多“最牛”消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不是指罚款,而是指必要的引导、自省或纠正。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