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有偿排队族的自发秩序是面镜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2日07:58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近段时间,在河南省郑州火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出现了代人排队、替人买票等有偿服务的“代排族”。这些人买到票后,从中收取10元左右劳务费,遇到高温天气或节日,最多一天可挣300元。(《中国青年报》8月11日)

  代人排队的事,相信许多人并不陌生。就在不久前,河南打工妹姜玉凤在广州专门靠替人排队赚钱,并成立了有20多名员工的排队服务公司,成了中国第一个合法的“职业排队人”。此外,为了获得明星的签名写真,有追星族甚至找来农民工替他们排队。当然,代人排队的现象并非只在中国才有。6月29日,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苹果正式开卖,有大学生推出了代人排队的服务。

  对“代排族”的出现,反对者通常站在道德立场上,断定这种行为有违社会公德,认为花钱请人代排,无异于加塞儿,损害了正常排队旅客的利益。

  显然,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道德失范”,或者“以金钱交易挑战长久以来形成的公平性伦理原则”那么简单。有需求就有供应,“代排族”的出现不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秩序的自我调节。“代排族”不像“黄牛党”那样,破坏既有规则谋取暴利,他们赚取的只是“跑腿费”或服务费,他们的劳动与交换不该受到非议。

  猫走什么路线,关键在老鼠。从逻辑上讲,“代排族”的出现,也不是造成“排队难”的根本原因。恰恰相反,正是“排队难”导致了“代排族”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种自愿的民间行为,它需要的是规范,而不是否定。

  既然“代排族”的出现,根子在于“排队难”,那么,我们就不能对社会公共资源的稀缺性与公共服务的捉襟见肘,视而不见。为什么在许多公共场所,“长队”最后总是排成“粗队”,直到像个黑锅一样,盖在值班窗口上?排队者的素质无疑是一方面,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水平,更值得追问。

  学会排队,无疑是建立秩序文明的重要一步。为此,北京市就推出了“排队日”。但是,并非队排得越长,社会文明程度就越高。一方面,合理安排窗口可以缩短等候时间;另一方面,并非所有排队都理所应当。生活中,不乏其例的是,由于权力重复使用,本来排一次队便可以完成的事,却要分着排几次队才能完成。比如,在一些发达国家,车站站台通常是开放的,既然查票在车上已经完成,在出车站时,车站方就没必要派人守着站口查票,将旅客像牙膏一样慢慢挤出车站,而此前,已经这样挤进过一次。

  不可否认的是,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年1月,江苏省明确规定,

高速公路收费站必须开足道口,保障车辆正常通行,否则,在一定条件下收费站应免费放行。显然,这种“不高速不收费”的举措,目的就在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节约社会成本。

  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一切幸福与美好事物的基础,也只有秩序才能产生真正的自由。回到“代人排队”这一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秩序的生长并不都是计划或者设计出来的。如学者所说,秩序有着自我生长与自我拓展的过程,而市场是一种协调个人计划的机制。

  换句话说,我们既不要过高估计既有秩序,又不要低估一个社会自我生长的理性。代人排队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通过市场自救时的活力,也看到了我们的社会有着怎样的缺点,以及需要怎样的改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