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涨工资更像个统计游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2日09:11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 徐锋

  统计部门发布,今年上半年广州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8981元,增长8.8%,增幅同比提高0.8%。然而,面对如此高的增长数据,很多市民都表示“没感觉”。

  对涨工资找不到感觉的绝非只是广州人——据报道,全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3.5%,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时期;而与此形成鲜明比照,96.5%的国内受访民众对目前的工资状况不满意。岂非咄咄怪事?

  究其缘由,国人“涨工资没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恐怕源于如下几种因素:

  第一,统计口径有待改进。有例为证:目前通用的职工平均工资,并未包括所有劳动者,而一般只涵括国有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城镇在岗正式职工。换言之,“统计口径”之外、2/3的劳动者(包括农民工、个体户、私营和合资企业员工等等)并没有被列入“平均”之列。显而易见,对排除在“职工”之外的数量巨大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职工平均工资的涨幅再高,又与我何干?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一统计上的技术细节,相反,他们会基于自己的切身感受而对“职工工资年均增13.5%”这样的消息产生某种失落感,以及本能的排斥心理。

  第二,工资虽然涨了,但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人们的期望值涨得更快,也即工资的涨幅赶不上期望值的涨幅。第三,有些人(尤其是垄断国企职工)本来“有感觉”,但出于某种心理,也跟着叫嚷“没感觉”。客观地说,此二者都还只是次要因素,下面两种情况也许更重要:

  第四,工资数额确实涨了,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必要开支而言,工资的上涨被消弭于无形。这些“必要开支”包括全线上涨的物价(6月份CPI涨幅已高达4.4%)、逐步提高的税负(我国税收收入增速已连续10年高于GDP增速和个人收入增速)、诸多本该主要由公共财政埋单的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住房以前基本由单位或政府代劳,现在却成了“新三座大山”)等等。很显然,在这些开支与工资“比翼齐飞”的过程中,市民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明显增长。第五,平均工资虽然涨了不少,可是中低收入群体却没涨多少,难免对摊到自己头上的“平均工资”没啥感觉。

  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对“工资节节高”的说法“没感觉”的怪现状,说明关于工资涨幅的统计,更像是一种孤立的数字游戏,作为某种参考尚可,一旦被无意放大,则极易引起公众误解。《易》曰:“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在经济结构早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计口径和思维,虽然“有根有据”,得出的数据却可能存在明显漏洞。又如,

房价不计入CPI统计,据说是遵从“国际惯例”将买房视为投资,却未考虑中国房产市场从无到有、国人从等待分房到被迫买房(属刚性消费)的“中国国情”。显然,在此种统计思维下得出的CPI数据,科学性也值得商榷。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今的一些统计数据也让人依稀产生了类似的“觉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固然算得上是读“书”者的成熟,却显然是编“书”者的悲哀。如何完善统计口径和指标,提高统计结果的可信度和现实意义,是编“书”者不容懈怠的命题。所幸,广州从明年起,将把民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工资纳入统计范围,这是个不错的开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