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翰:博物馆多了,景况未必喜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6日08:11 新京报

    作者:周文翰

  要真正让公立博物馆恢复“公共性质”,一方面靠政府,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入市民评价、专家评议等多层次的咨询、评价制度,让公众以及社会机构能对博物馆的管理发挥影响力,而不是单纯由政府的文化、文物系统的官员和“内部人”单向决定博物馆走向。

  四川都江堰市要建全国第一个当代美术馆群落,政府出地,企业出建设费,让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培力、吴山专等八位艺术家在当地拥有以他们个人名字命名的美术馆。(见昨日本报报道)虽然房子还没有落成,但是声音已经大得让北京艺术圈中人也“如雷贯耳”了。其实,这仅仅是如今的美术馆建设热中的一例。就我所知,现在各地的美术馆建设热方兴未艾,月底内蒙古也有一家民间企业支持的美术馆要开业,而北京除了即将于11月开业的尤伦斯艺术中心,也有数个公私美术馆正在计划中,美国古根汉姆博物馆也还在北京找地方要开分馆。

  各种名目的“博物馆”、“美术馆”纷纷出笼,或者改造老建筑,或者挂个新牌子,像

都江堰这样大手笔的也不在少数。可是———总是有可是———这些博物馆能否持续开展研究、收藏和展览,多是疑问。就国内的博物馆之前的经验来看,几乎全是让人“失望”的前车之鉴。以私人性质的博物馆、美术馆来说,北京、上海都有不少,但是其中真正具有“公共性质”的却少得可怜,多数还处于主要依靠办各种商业半商业展览来养家糊口的状态,更别说开展公共教育、学术研究了。

  推本溯源,中国的博物馆景况不佳,大家都在抱怨“缺钱”。比如,私人博物馆单靠私人资金投入的话,一旦创建者经济发生问题,就立马难以维持。如何解决呢?当然需要政府对公益事业、文化事业的捐助以及免税政策有更明确的态度和规定,鼓励更多私人和企业以各种方式赞助文化事业。但是,未来真倒闭一两家私立博物馆,也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出资者是私人和企业,并不一定强调公共性质,与公众的关联性也小。

  真正让人担心是,当人们可以免费参观的私人博物馆、画廊越来越多时,公立博物馆、美术馆的现状却让人担忧。除了故宫这样先天资源绝佳的博物馆,其他多半展览方式陈旧,门可罗雀。更让人不解的是,国内公立博物馆的预算来自公共财政,同时却也在以高票价阻碍公众进入博物馆。从故宫到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等,门票价格相比北京市民平均收入的比例,比国外大多数博物馆和当地市民平均收入相比的比例高出很多。

  虽然一直以来就有人呼吁国内的博物馆降低门票价格或免除门票,却少见能施行。原因,正如一些博物馆主事者叫喊的,还是“缺钱”,以前政府“勒紧裤带搞经济建设”,对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机构拨款太少,所以要靠门票来补充管理维护资金,这的确是部分的现实。可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在一片哭穷声中,公立博物馆的冗员问题、职员工作能力底下等问题相当严重,浪费的资源恐怕不在少数。

  要真正让公立博物馆恢复“公共性质”,一方面靠政府,比如近年来明确博物馆是公共文化事业,那就应该按照编制给予足额的拨款,并鼓励社会的赞助、彩票基金的转移支付等,在此基础上应该切实降低门票价格或免除门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入市民评价、专家评议等多层次的咨询、评价制度,让公众以及社会机构能对博物馆的管理发挥影响力,而不是单纯由政府的文化、文物系统的官员和“内部人”单向决定博物馆走向。

  □周文翰(北京 记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