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让穷人生活得更体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09:22 环球时报

  陶短房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中国,乐善好施、愿意出钱出力帮助穷人,帮助需要帮助者的人开始多起来,他们的事迹、形象也日益频繁地出现在报刊和电视屏幕上。但有时也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在施予者面对媒体和公众意气风发之时,在他们身边,众多接受帮助者却不得不带着复杂、尴尬的表情,以自己的欢喜和贫态、窘境作为乐善好施者的点缀、陪衬,毫无遮掩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庭广众之间。许多时候,衣食无忧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比如,一些商家提供特价鸡蛋、廉价电影票,却人为制造销售窗口的拥挤景象,以博取最大的商业宣传效果,全不顾许多人挤得衣衫不整,甚至被踩伤挤伤。

  其实,吃饱穿暖只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求,人之所以为百灵之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有人格、有尊严、有体面,每个人都需要作为社会健康、平等的一员,和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共处。忽略了穷人的体面,而单纯以物质、金钱相施舍,看似行善,实则是以“嗟来之食”予人,无形中对自己帮助的对象造成心理、精神层面的伤害。

  在这方面,西方社会的很多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在加拿大,许多扶贫社团开办有定期的“慈善食堂”,为贫困人士免费供餐,但这些供餐的地点多半设在不起眼的地方。采访、拍照的企图往往会被在场义工委婉劝阻,媒体报道只能一带而过。助学、扶贫等活动也一样,除非慈善义卖、晚宴这样的特殊场合,捐助者很少大张旗鼓,而受助者更很少被安排当众亮相,往往由有关机构、社团代领代发。

  社会和谐的基础,并不仅仅是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吃饱穿暖,而更应让不论贫富的每个人感到,自己是个有体面的社会成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社会权利,同时也承担一样的社会义务。在加拿大,有关部门会刻意招募、安排一些低收入甚至零收入的穷人参与社会服务,充当义工,这类工作没有一分钱报酬,但可以提供工时证明,对他们日后找工作有帮助,更重要的,通过当义工,帮助其他人,他们会逐渐感到,自己不再是单纯接受社会和他人帮助、施舍的弱者,而同样是可以帮助别人、为社会出力的强者,是平等的社会成员。他们会感受到体面,体味到尊严,从而保持健康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况。

  穷人需要帮助,更需要体面,因为社会需要体面,社会的每个成员都需要体面。只重温饱,忽视体面,不但会令自尊者感到屈辱,还可能会使一些受助者心态扭曲,滋长寄生心理。近年来屡屡传出的不和谐音,如某些贫困农村分食捐助的种子、个别被捐助的贫困大学生用捐助款购买炫耀性的消费品,不正揭示了这种只重温饱、不重体面的捐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么?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对捐款的用途有严格限制和监控,这貌似“不给体面”,实则不然:让受助者在物质、精神两方面得以自立于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分子,对于施惠者,是最大的慈悲,对于受惠者,则是最大的体面。(作者是旅居加拿大的自由撰稿人。)

  《环球时报》授权新浪独家使用,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