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词须考虑时间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09:52 江南都市报

  ●本报评论员吴志刚

  题由:教育部16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选目,奔奔族、独二代、返券黄牛、换客、梨花体、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详见今日20版)

  你知道啥叫“半糖夫妻”么?“祝寿螺患者”得的是什么病?“学术超男”总该知道皮毛吧,毕竟超女曾经那么火过……呵呵,在你一头雾水的时候,这些词已经被教育部公布为汉语新词,意味着它们现在已经渗透了我们的语言交流,今后还将影响学生的考试及升学。

  可以想象,也许某年某省的语文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写出“泥表酱紫PMP,小心偶给泥彩色笔。8147,偶只是粉想让泥开心。偶有事,泥==”这句话的准确意思。

  别挠头了,我告诉你吧。这段文字说的是这事:“你不要这样子拍马屁,小心我给你点颜色瞧瞧。不要生气,我只是很想让你开心。我有事,你等等”。

  其实汉语也在不断进化。要不突飞猛进,比如五四前后;要不潜移默化,比如时下网络语言入侵。汉语的每一次变化,都表明在不断适应新的时代。

  从理论上说,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比如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原本都是上海方言。所以,现在以

信息化为背景的网络语言大流行其实同出此理。

  既然汉语进化本是常理,为何这一次教育部公布新词的行动,却遭遇了绝大多数人的棒喝?笔者认为,大家不以为然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这次公布的很多词就像一夜蹿红的明星,经不起时间筛选,没过多久就会时过境迁自然淘汰。比如“解说门”,等黄健翔一过气,决不会再有人会挂在嘴边。

  二是教育部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这次好像为了颠覆自己保守的形象,为发新词强搜词,一下子发布了大量像“2时歇业令”、“冻容”、“白银书”这样小众范围流传词,缺乏必要的论证。

  三是这次词绝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缺乏对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新语言的归纳和总结。

  笔者认为,教育部公布新词无可厚非,但在选择新词方面却越俎代庖,这就造成很多新词就像昙花一现,最后反倒影响发布者的权威性。语言本来就来源于大众,如果教育部在每次发布新词之前,先搞一次新词“海选”,再来一轮大众参与的认证,那固化下来的新词一定更有代表性。而认证的过程,也能让大众对新词的认知率大为提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