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出800个新非洲专家如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08:14 新京报

  作者:袁岳

  如能有800人走上此途,中国人对非洲的认识必有改观,中非合作项目的成功率与质量,必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其实,对非洲如此,对日渐热起来的金砖各国、拉美、俄罗斯与独联体、中欧与中东也是一样。

  我与零点同仁本次因为中国企业描画《中国在非洲的商业路线图》,而访问了非洲本地企业、机构,受到不少访问对象的赞许,说这在中国方面也是开创性的。中非关系因政治而热,也因战略而热。但如果我们去书店,就会发现关于非洲当下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的新书几乎没有,只有少少的基本旅游册,像李剑虹先生根据实地采访而写的书就算很难得了。而报刊上有关中非的文章多为与政经时事有关的消息,有限的几个非洲研究专家的综述性文章或时政性写作,甚少对有关任何一个具体主题方面有深厚、长期、专门的研究。

  我想,中国研究机构、动植物、社区、法律、工业、政治等任何一个领域的教授,都缺少在非洲的实地研究。我们国家发展中非关系需要“中国角度”,但是,目前学界对非洲的认识要么敷浅而空谈,要么就是借助于欧美学界研究,而缺乏真正的“中国人视角”。

  对非洲社会欧美人类学、医学、动植物、文化学方面有不少丰富的著作,因为历史殖民关联的关系,欧洲也有一批对非洲政治及社会演变有着长期研究经验的专家。今天在非洲工作的欧美非政府组织分支机构、政府援助项目中,也活跃着一批对非洲某个方面有着系统研究的专家。我的美国好友唐兴的弟弟肯思就在肯尼亚长期工作。这次到非洲访问,也遇到一些来自西方国家但长期在非洲大学中从事非洲研究的专家。但我想,中国有多少学者或者研究生有兴趣研究非洲话题呢?换句话,我们的学术研究基金又有多少对研究非洲议题,有什么特别的考虑与支持呢?

  研究兴则理解深,即便政治层面有热烈的气氛,中非人民之间如果只借由寻常的个人经验及流行的肤浅印象来维系,那么合作就很难达到深度且成功。中国在非洲许多援助项目,尤其是深到农村社区、社会发展方面的项目,除了能留下一些看得见的建筑,而需要人去管理、维护、留心的部分则很难持续,往往中国专家在则项目在,中国专家走则项目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非洲当地人民的习性、能力、喜好把握有限,对项目团队存续的关键培育不够。

  我觉得,中国政府在其庞大的援非资金中,可以设一非洲研究基金,有了支持就有人会尝试;同时对基金管理采用国际学术基金的方法加以管理,公开招标。假以时日,慢慢累积了一些成果与人才,就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上台阶的工作了。所以,我的建议如能有800人走上此途,中国人对非洲的认识必有改观,中非合作项目的成功率与质量,必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其实,对非洲如此,对日渐热起来的金砖各国、拉美、俄罗斯与独联体、中欧与中东也是一样。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需要新世界专家的时代。

  作者系专业咨询专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