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焱:过不过七夕,原本不是个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08:25 光明网

  作者:陈新焱

  8月19日是中国农历的七月初七,也叫“七夕”(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传说中,一年到头两地分居的牛郎和织女,会在这天相会鹊桥。在中国为数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七夕无疑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然而,“端午申遗风波”给国人带来的刺痛,情人节遍地盛开的玫瑰以及春节里听不见的鞭炮都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七夕”,注定又要被蒙上一层弘扬传统文化,拯救民族遗产的道德面纱。这层面纱,还曾被赋予官方色彩,在文化部去年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七夕节”就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一起,被列入了六大传统节日名单。

  由此看来,过

七夕,还是不过七夕,,还真是个问题。

  就我来看,我从来不认为,不过传统节日,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遗忘。过什么节,不过什么节,那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强加不了,更强迫不得。这就好比,是选择在西方的情人节里买玫瑰,还是在七月七日这天躲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私语,你都应该容许别人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你还应该充分尊重别人基于这一权利之上的选择,不能动辙扣上“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大帽子。

  我这样说是有背景的,那就是逢节必起的“洋节”与“土节”之争。这些年来,两者虽然打得火热,却不见有什么分晓。各说各话中,更是鲜见有对中国传统节日内涵流失的反思。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节日,多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春节祭灶,端午祭龙、中秋祭月皆是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节日和习俗都被贴上了迷信和封建的标签。只要一谈到传统民俗文化,就可以听到诸如“弘扬正面影响,消解负面影响”之类的担忧——而所谓的消解,就是摈弃这些节日的核心文化,以至于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能理解了。

  又因为来自农耕文明,这些传统节日多与农事和社群娱乐有关,如端午龙舟竞渡、元宵闹花灯等。在节奏缓慢的农耕社会,这往往是全民的盛事,但是现在都交给商业运作了。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片面的消费主义早已让这些传统项目沦为了经济学上的统计数字和现代“忙人”的奢侈消费了。

  再比如,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鲜明的风俗——吃。端午吃粽子,清明吃青团,元宵吃汤圆,中秋节吃

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腻为止。而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得吃、想吃多少都可以。这一来,传统节日的特有魅力自然大打折扣。

  相反,倒是旅游节、电影节、音乐节、狂欢节,乃至啤酒节、

美食节等现代新世俗节日却层出不穷——“节多人不怪”,那些特殊日子的神圣光环想不平庸也难啊。

  但这并不是坏事,有得选总比没得选要好——所谓“节”,其实不过是生活节奏的放松和调节而已,这样的机会越多,就表明我们的社会越加开放和多元,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所期望和企盼的吗?

  不过,如果七夕这天,我们还能想想人家感恩节餐桌上的火鸡,再想想我们中秋节柜台上的天价月饼;或者是再联想一下韩国要申报的端午节,美国人正月十五要吃的元宵,那当然就更好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