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石子砚:捐资助贫并非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8:42 千龙网
作者:石子砚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8月22日《楚天都市报》) 正应了“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的古话了,在企业家看来,自己的“滴水之恩”,没有换来受助对象的“感恩”相报,实在是失望。但毫无疑问,捐款资助不应是资助者的“道德制高点”,这种因没有得到回报而釜底抽薪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却彰显了“金秋助学”的虚伪以及资本的“沽名钓誉”本质。 作为成名企业家,通过助学来体现其善心与企业责任,值得褒扬。这也是企业家作为公民的自由与权利,而且是一种绝对的自愿;同样,作为贫困大学生,也有接受和拒绝接受企业家这种帮助的自由与权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应存在任何强迫,也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企业家不应该因此而自认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而贫困大学生也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而妄自菲薄。 企业家从助学中得到了成就感和责任感;贫困学生从帮助中得到了“食粮”,同时感受到了温暖,这本来就是一种“两不相欠”的行为。充其量,企业家们可以要求查询这笔捐助款有没有到达贫困大学生手里,但是大学生却没有向企业家汇报捐助款使用情况的责任,更没有汇报学习成绩的义务。事实上,国外的慈善机构和组织无数,但从来没有听说有这等要求受助者感恩的说法,更没有一个慈善机构、组织和行为因受助人不感恩而终结救助。 再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贫困学生的感受。据统计,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匮乏而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更有甚者产生了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以道德审视贫困,然后充满道德的义愤,是很可悲的。这样很有可能使“道德制高点”成为一个“道德陷阱”。 当“金秋助学”因为没有得到贫困学生的“感恩”愤而解约的时候,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金秋助学”,已经光了屁股。更重要的是,这种爽约对贫困大学生又是一种怎样的伤害?掏出几个小钱,动辄就让受助者汇报学习情况、写信、打电话、说谢谢,这种索恩的爱心,绝对不是真正的爱心。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慈善、社会公益的渠道,来消弭这种充满着沽名钓誉气息的病态捐助,已经不可回避。(石子砚)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