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感恩不应成为受助者的道德枷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10:25 燕赵都市报

    作者:赵志疆

  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由于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今年被取消了再次受助的资格。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称,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8月22日《楚天都市报》)

  知恩图报固然没错,但前提是基于平等基础的自觉自愿行为,如果一定要将捐助与回报设置为因果关系,则不免类似于一种交换行为,使受助者在饱受“贫困枷锁”折磨之余平添一道“道德枷锁”,从而令捐助本身的慈善色彩打上折扣。

  受助生没有写信感恩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可能是贫困生个人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感恩有着不同的理解。然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显然只针对受助者而言,援助者更应秉持一种“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坦然,不必为了受助者的态度而锱铢必较。因为受助者吝于表达谢意而拒绝援助,表面上看是受助者的冷漠触怒了援助者,更进一步看则是捐助者因为付出却没有得到预期回报而感到不公。也就是说,在援助者看来,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交易性质,因此他们才会拒绝继续进行交易。从援助者将受助者直陈谢意当作感恩与否的标志来看,他们显然更加看重受助者对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对社会以及他人的态度。不难看出,捐助者还是没有放弃潜意识里的“施舍心态”。

  从受助贫困生必须参加义务劳动,到免费教科书区分颜色,再到签订道德协议……随着援助贫困生活动的不断开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创意”,而贫困生在被人为增添了太多“贫困标签”之后,很少能心无旁骛安然享受这份“爱心礼物”。由此可见,在扶危济贫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放弃“平等交易”,而“施舍心态”在相当范围内也还普遍存在。

  关于援助,人们普遍的共识是,济困的最高原则在于保持接受者的尊严。具体到捐助贫困生这件事,心灵慰藉显然远远比物质援助更加使人感到温暖,而在援助过程中,这实际上却又是最容易缺席的一项内容。“平等交易”与“施舍心态”之下,受助者能学会感恩吗?我看值得怀疑。如果受助者将不得不以残存的尊严为代价换取援助,除了激起他们对财富的敌对之外,感恩之说又该从何谈起?而作为物质与情感表达的契合,在交易和施舍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真正的慈善。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受助者对援助本身保持冷漠———这始终不过是一场交易而已。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富人不愿为别人提供援助———在没有得到“平等交易”的保障之前,没有人愿意随便散发自己手中的筹码。

  人们常说贫困是一笔财富,但对于真正的贫困者来说,贫困则意味着灾难。由此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窘迫,甚至还必须以尊严为代价来换取救助。不必指责贫困生的“极度自尊”,这是他们的生存智慧,也是接受援助的最后底线。在教育他们拥有“阳光心态”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以一种“阳光心态”来对待他们。在援助贫困生这件事上,援助者不需要交易和施舍,需要的只是无私奉献提供帮助,以充满爱心的实际举动来感召贫困生奋发图强感恩回报,而不是在随手丢下一枚硬币之后,立刻转过身来要求贫困生必须为这枚硬币表达谢意。

    来源:

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