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课改成败,系于高考改革能否加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07:53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近日,北京高中课改引起了舆论极大关注,并引起了一些争议。对此,本报记者对课改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力求客观、全面地还原这次课改的面貌。总体而言,此次高中课改值得肯定,因为它着力于改变长期以来教育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的局面,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强调的选拔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个人兴趣往往得不到重视,所有的学生在同样时间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课程、考同样的试卷,学生的成长记录以一串考试分数为主。而北京高中课改正在试图突破这样的困境,让教育由“选拔人”走向“培养人”,让学生不是为教育的需要而存在,而是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而存在。

  新课改许多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例如老师变成引领者,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课堂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丰富的选修课改变了“千人一面”的学习场景,北京二中甚至为学生专门开辟了一间“自制餐”实验室,这里没有指导老师,赋予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课改后,综合实践在144个学分中占23个学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以上这些课改的设计,几乎招招切入应试教育的内在弊端。第一,课堂上多是简单、机械式灌输的教学方式,结果,学生常常只擅长被动学习,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而今课改将老师变成引领者,显然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艰苦而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快乐和主动的过程。

  其二,大一统的教育方式埋没了许多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北京课改有望改变这一弊端,大量选修课的存在为这些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成材之路。

  其三,许多学生埋头书本,不去认识和接触社会,有知识而无常识,在这次课改中,社会实践成了学分的“重头”,学生将难以读死书,它必须在社会的大熔炉里接受磨练。

  不过,面对教育的整体大环境,我们也感到担忧:这次课改真能成为应试教育的终结者吗?真能引起专家所说的“革命意义的变化”吗?此前,为推行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已经先行,此外,各地的素质教育也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努力和尝试,但是这些改革的努力一碰到高考,常常就会败下阵来,那么此次北京高中课改是否能避免重蹈覆辙?当下,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似乎已陷入了难以摆脱的怪圈,对于此次课改,有家长就质疑,“高中课改是不是会影响高考质量”、“这届学生会不会成为课改的实验品”?有老师也认为,“我现在担心的是把学生撒出去,怎么再把他们收回来?”可见,高考改革若不加速,素质教育将难有出头之日。

  当然,高考改革谈何容易,这么一个已经稳定运行几十年的制度,这么一个几乎涉及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制度,一个微小变化都会掀起巨大波澜,何况是与素质教育对接、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别无退路,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高考不可能作为一个孤岛置之度外。因此,思考如何将高中课改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对接,成为

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以及如何改革高考模式,从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让高考发挥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作用,这是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