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勋:向民生倾斜体现公共财政要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00:49 燕赵都市报

  作者:孙广勋

  政府财政向民生倾斜,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发展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其所体现出来的是公共财政所应具有的“民生”思维。不容置疑,向民生倾斜的财政,不仅是一种让利于民的举措,也是一种分配思想的根本变革,更是政府心系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国庆节前夕,珠海香洲区低保户意外发现政府慰问金比往年多了30元。据了解,今年来像这样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热点问题的事儿在香洲还有很多,今年1—8月,全区用于科教文卫、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有关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经费投入就接近5亿元,占全区财政预算总支出7成。(《珠江晚报》10月7日)

  财政支出的重点正在向民生方面倾斜。无疑,这是一个利民的好现象。

  我们知道,相对于以往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而言,在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有了跳跃式的发展。据资料显示,从2002年中国财政收入不足2万亿元,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再到今年上半年突破2.6万亿元,同比增长30.6%,完成预算的59.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6个百分点。短短5年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

  不过,有了钱,怎么花?花在哪里更合适?自然就是摆在各地各级政府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按理说,公共财政就应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对。因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就是要国家不断地谋取、增进国民福利,而其主要指标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其中承担了多大的责任。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政府公共财政,由于紧缺的原因,更多履行的却是社会职能、发展职能和经济职能,更多关注建设性社会硬指标,比如国防、经济公共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等,财政的“公共”性更多体现在“公家”和“国计”需要上,而那些与民生发展关系紧密的教育、住房、生活保障等方面,却鲜见公共财政的影子。在这种长期形成的财政支付体制的惯性之下,群众依然不能真正享受到国家改革的发展成果:税收直线上升,群众的生活压力却与日俱增;国家越加富裕,百姓的工资收入却普遍不够高。正是这种倒金字塔结构,让本应该注重公共性与公益性的公共财政出现了“两极分化”,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公平的进一步发展。

  而在这种背景之下,珠海市香州区政府通过高达占财政预算七成的支出,将群众关心的医疗、

房价、低保、上学等难题都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到了“保民”———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到了“安民”———确保困难群众生活;做到了“惠民”———促进
和谐社会
的发展;做到了“利民”———让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如今,这里的孩子上学不用交钱了,看病不用再受高价盘剥了,低保生活更有保障了。可以说,人们盼望已久的民生时代真的来到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对于一些地方的政府无视民生,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说,谁能说这里的百姓不是幸运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财政向民生倾斜,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发展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其所体现出来的是公共财政所应具有的“民生”思维。不容置疑,向民生倾斜的财政,不仅是一种让利于民的举措,也是一种分配思想的根本变革,更是政府心系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向民生倾斜的公共财政,是阳光般温暖的;向民生倾斜的公共财政,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我们期待,公共财政的缕缕阳光能够尽快普照到社会的角角落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