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畅:诺贝尔奖并非文学的奥运金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08:37 荆楚网

  作者:肖畅

  10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至此,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种种猜测终于落下帷幕。

  如今已80高龄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可谓已经著作等身。这位曾多次角逐过诺贝尔的英国作家,被誉为“英国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但是,多丽丝的成就能否同伍尔夫相提并论,在此不好妄下断语。可以肯定的是,作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伍尔夫没有拿过诺贝尔奖。而且,诸如乔伊斯、普鲁斯特这样的巨匠,也未曾问鼎诺贝尔。

  这让人想起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拿到了诺贝尔奖,也有人马上突出其“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这一殊荣。但是,恰恰是获奖之后,他那些久未有人问津的的剧作才得到出版商的青睐,得到剧院的热演。哈罗德的名声,显然也是因诺贝尔而起,而非“萧伯纳之后”的冠名。当然,文学的商业和文学的艺术是两码子事,这或许也促成了诺贝尔奖抵抗商业还原文学本来面目的动力。但是,诺贝尔奖本身却也足以成为商业营销的噱头,甚至连猜奖也成了有利可图的事情。在商业出版和世界大奖之间,到底谁在成就文学大家呢?

  也有人说,诺贝尔奖得主,在拿奖之前多已成名成家。多丽丝就是一个例证。不过,类似品特这样的作家,甚至去年的得主库彻,用“一夜成名”来形容也并不过分。诺贝尔,让他们从一个小圈子人物立马变身成世界级人物、大师级人物。显然,奖项本身就是在“发现作家”,在成就他们。没有人可以否认,获奖作家及作品正因诺贝尔奖走向经典甚至不朽,而在商业上也将变得越来越畅通无阻。令人遗憾的是,更多伍尔夫、乔伊斯、普鲁斯特这样的天才型作家,将要一如既往地自力更生,只能用时间来成就自己。

  正如瑞典汉学家罗多弼去年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所说的:“文学的领域里面不能采用什么绝对同一的标准,可以识别非常好的文学和优秀的作家。”诸多猜测,甚至瑞典文学院18大院士(有一人长期缺席)对获奖人士的定夺,最多也只能算是部分人的文学趣味在起作用。他们在发现作家,但同时也在遗漏作家。诺贝尔绝非一块金牌,给了那些最为优秀的作家。即使是这些院士权威们,他们在决定把奖颁给谁时也是有分歧的。最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院士们决定把奖颁给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时,其中一位院士克努茨·安隆德就因厌恶这位作家的文风表示抗议这一评奖结果,最终宣布退出瑞典文学院。

  拒斥诺贝尔文学奖的还不止这一位院士。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1964的得主让·保罗·萨特曾明确拒领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在拒领声明上说:“我的拒绝并非是一个仓促的行动,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虽然这一拒绝和萨特当时的政治、哲学立场有关,但以此行动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在文学、哲学里所表达的一切,这些恐怕远远比一个诺贝尔奖更能成就一位大家吧。

  来源:长江商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