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外校生鸠占鹊巢 大学更应该大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07:34 新京报

  作者:十年砍柴

  大学是有着社会使命的公共机构,有责任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有责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它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而非封闭的、狭隘的。

  高校扩招以后,有限的教学资源显得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当本校学生的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时,非本校学生前来挤占资源,常会引起校方和在校学生的反感,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适当限制似乎在情理之中。比如,最近人大禁止外校学生和培训性质的学生进教学楼自习。(据昨日《新京报》报道)

  大学里“内”“外”人士因争座位引起争端的不独在人大存在,但“封校”的做法还是头一遭。此前,北科大曾经就发生过北京城市学院学生占用本校自习座位和本校学生发生斗殴的事件。我们知道,旅客依据掏钱的多少购买软卧、硬卧和硬座票,享受不同的服务且必须对号入座。那些没有卧铺票的旅客想在卧铺车厢站立片刻也会被列车员赶走。列车作为具有商业性质的交通工具,如此做无可厚非,可大学不能这样。大学之大,需要大楼,需要大师,还需要大气,要有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气质。大学不是商业培训机构,而是有着社会使命的公共机构,它有责任向社会大众不仅仅是在校学生传播知识,有责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它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而非封闭的、狭隘的。

  在校学生和“鸠占鹊巢”的外校学生产生了矛盾冲突,说明目前的公共教育资源依然面临着短缺的状况,但解决之道不应该是一刀切式的封校禁令。如一列火车一个影院那样,按商业规则把那些没票的客人清走,如此做看上去是维护在校大学生的利益,但对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培养未必有好处,封闭的环境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如果只希望享受开放的好处而拒绝任何开放带来的负面东西,显然不是一种成熟而理智的心态。或许是因缴纳高昂的学费,让学生们产生了这样的错觉:进教室自习的权利是用钱购买的,没出钱的不能染指。若是这样,校方更应该倡导一种共享、平等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像护犊子那样宠着自己的孩子。真正好学上进的人,也不至于自习座位被人占了而荒废了学业。

  国外许多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其教室、

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向全社会开放,中国的一些大学值得担忧的不仅仅是校园的那堵围墙,更是一种无形的围墙使大学的精神气质显得封闭僵化,这样的环境里很难培养出大气的人物?大学的资源让社会共享,其实在上世纪初中国刚刚引进西方大学制度时就存在了,而那时候大学的资源远远少于今天。北大旁听生的轶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琐话》中回忆,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到期末考试时才知道所有听课的都是没有在册的旁听生。

  人大的国学院办得卓有成效,今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复兴国学之雄心壮志的人大人,想必很熟悉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孔子具有仁爱之心,他的仁爱之心是开放的,而非只施于某一部分人。

  □十年砍柴(北京 记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