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生:大学不必恢复小学式的课前问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09:10 新京报

  作者:于立生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西安交通大学日前做出规定,要求从11月1日起,全校各班级恢复课前起立向老师问候、下课后说再见的做法,并将形成制度,长期坚持。该规定出台后,反响不一。(11月2日《中国青年报》)

  看后就想起了小学里习以为常的场景———所表达的,当然是对老师的尊重。这就是“礼”。“礼”是用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的,“礼是按照仪式做的意思”,“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费孝通《礼治秩序》),在日复一日的“上课”、“起立”、问“好”中,在潜移默化的教导中,所培养所不断强化的,当然是对老师的尊重。

  但是“礼”,也是随时而俱变的。《礼记》里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那是在古代;现在要是谁在路上遇到老师,或则微笑,或则问好,或则握手……同样是表示尊重,是没必要那么拘泥,也不会有人非议的了。同样的道理,小学、大学———不同的阶段,表达对老师尊重的方式,也是可以有别的。

  如果经历了小学六年不断“上课!”“起立!”“老师好!”的教化,早已培养出对老师的尊重,那么在大学阶段,采用何种的方式表达,微笑还是注目抑或其他,又何须拘泥呢?又何必非定于一尊呢?如此规定,是否有一些“刻舟求剑”意味呢?而逻辑上,如果经历了小学六年的不断教化,要是居然还没培养出对老师的尊重,那么又是否该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已是到了大学,就是再“依葫芦画瓢”四年还是几年下去,还会有什么效果?

  大学、小学,分属于不同的教育阶段。大学更在于独立、完善人格的养成,更在于精神层面的修养,课堂也更像是平等的交流和讨论,而不是单向的教育和灌输。让大学讲堂更加平等一些,自由一些,灵活一些,岂不更好?

  □于立生(江苏 自由职业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