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琪:《色,戒》的严重缺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07:55 新京报

  作者:舒琪

  李安的《色,戒》是一部seriously flawed(有严重缺陷)的作品。

  缺陷之一,是李安与王蕙玲在改编张爱玲的原著时,采用的是“解释”和“补充”的方法。张的原著因为集中,只写人物(几乎只王佳芝一人),迂回曲折和复杂纠缠的故事、背景与来龙去脉,仅聊聊几笔便交待过去;读者也因为它是短篇,不会去跟它斤斤计较。电影却一切要求具体,越具体越可信。这里,加上了李安的好莱坞习性(无贬义)———人物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均以必然性的逻辑做依托(所有事情都可以是被解释的),张爱玲作为一名现代作家最擅长并最出色的特质:有关人性与生命的复杂性与暧昧性———两项均拒绝被轻易解释的元素———遂几被磨平殆尽。

  以《色,戒》为例,张甚至有点狡黠:故事里的好些关键与转折点其实都轻轻带过。比方说先色诱易先生的阴谋,因由、动机、细节全部都不了了之。电影为此而扩充成二十分钟的篇幅。但问题正在这里:影片越要合理化这段情节(王佳芝爱慕邝裕民、又是当家花旦),便越暴露了它的薄弱性(短篇小说可以容许)。现在的情形是:一场场戏完整地演出来,作为观众的我便怎样也无法相信这样一群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可以瞒得过易先生与易太太。李安掌握和处理每场戏的戏剧性的功力,把这些漏洞给填补了,但却支撑不了背后的虚弱。

  从香港到上海,王佳芝两次答应参与刺杀易先生的计谋,张爱玲表面上好像都没有把王的心理动机说得很清楚。其实是有的,只是不易拍,因为不具体。可以说,那是“虚荣”。不是对物质与浮华的眷恋,而是一种在台上的自我感觉良好的东西。这样的描写甚至未必讨好———但张爱玲作品里最有趣的地方往往就在于她的人物(特别是女角)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不一定值得我们认可或同情的缺点,甚至致命伤。这种暧昧的复杂性也并不有利于只可一路往前的电影叙事模式(观众不能停下来反复推敲、思量,而只会觉得前后矛盾)。

  影片另外一大尴尬是制作上的支持不足,主要出现在选角和美术上。

  “好莱坞拍片方式”与本地工业最关键的其中一项分别,就是缺乏了“选角”的概念。选角非单指男、女主角,还有其他配角和临时演员。配角方面,一众大学生全都超龄(恐怕也是要顾及他们假扮生意人去接近易氏夫妇,这说明原著也有先天性漏洞),演员的处理和演出也无法有那种同学之间的情谊和默契。钱嘉乐演的副官,更像一个从另一部电影错误接驳过来的胶卷。

  港产片(我是否应该包括全部“华语片”在内?)从来不重视临时演员。但在好莱坞电影工业里,临时演员都是专业演员,而且都有独立的部门负责处理,因为他们跟主角一样,都需要造型,都需要懂得演戏,尽管戏份较轻。比如《教父2》里童年科里昂偷渡美国、难民船初抵纽约这场戏没有主角或明星,有的只是大量的临时演员,但却是全片予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场面之一。不独每人都演得称职入微,服装造型没半点重复茍且,还有最重要的是每个角色的轮廓和骨架,都具备了20世纪初的特征。脱离了好莱坞在这方面的强大和细致的支持,《色,戒》遂处处显得仓促紧迫,顾此失彼。

  我的用意不在挑剔,而是惋惜。我惋惜的是香港与内地的工业体制,仍未达到给一部时代剧提供足够专业条件的水平。尽管《色,戒》在改编剪裁上有这样那样的缺失,但我看到的却是制作上大大小小的不同步,最让李安心力交瘁。他削足适履的办法,是只好全力聚焦在处理两名主角的演出上,以保不失,而在这方面,他早证明了是高手。

  无论所有的缺陷,一如上帝创造了女人,李安也创造了汤唯。这,大概便已经足够了。

  □舒琪(香港 影评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