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金融市场奠定个人独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11:27 南方周末

  金融市场奠定个人独立

  南方周末:市场可以带来更多的个体自由。

  陈志武:从根本上讲,那是我对这项研究感兴趣的深层原因。在20世纪初,“五四”启蒙时期,自由、民主和科学等观念和理论引入中国。此后,更多知识分子对传播这些现代理念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回过头来看,我认为,那些年代的知识界实际上漏掉了一个关键点,甚至被误导了。第一,他们没有认识到产权制度对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的基础作用。试想,在没有私有产权的情况下,我们靠什么去声张、保护个人自由、民主及其他权利?没有自己的财产,就没有基础去主张自己的权利、去维护法治,就只能听任别人摆布。

  第二,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外在的发达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没有外部金融市场,中国人就无法摒弃“孔家店”。金融市场提供的经济保障和跨时空价值配置交易,跟家庭、家族提供的类似交易功能,两者既有互补的一面,又有互相替代的一面。“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实际上,回头看,在当时没有足够发达的外部金融市场的前提下,如果真的把“孔家店”打倒,最后你会发现,你一个人孤零零的,既没有市场给你提供生活保障、帮你规避风险,又没有“孔家店”给你提供经济安全,最后你还是要回到“孔家店”,你会发现家庭还是你惟一能够依靠的。因此,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你最后将不得不重返“孔家店”,回到中国人代代依靠的家族支持体系。没有金融市场,中国人就无法从名分等级秩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个人无法自由。

  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印度和其他传统社会也是这样。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具有类似的经济交易功能,以使农业社会内人际交易成本尽可能小。金融市场的发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将个人从各种权威组织如家庭、教会或政府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不用为了生存而必须从属于这些组织的权力。我认为看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是反对家庭,家庭极其重要。只不过,我认为家庭应该被定义在情感交流上,其目的是给我们提供感情和精神归属上的安全。经济利益安全靠市场,情感安全靠家、靠亲情和友情。我永远不能忘记我湖南家乡的情景。悲哀的是,在我那个村,由于市场没有完全发达、商品生产能力还是不高,直到十几年前,物质生存还是人们第一位的关注点,所以,所有的人际活动都还围绕吃住行,难有剩余,情感世界的追求自然过于奢侈。幸亏,工业化和产业技术终于全面进入中国,大大提升包括我老家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到今天,物质生存不再是一种首要挑战,人们终于可以有基础拓展自己的非物质世界了。

  金融学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热

  南方周末:这几年儒家文化热在中国升温,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觉得社会道德已衰落太多,必须靠恢复儒家文化来解救。另外,就是现代化或说西化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你怎么看这些现象?

  陈志武:我知道,转型给中国社会带来许多冲击,使许多原来习惯的社会架构断裂。在这种时候,人们自然倾向于回到过去,到博物馆里找过去熟悉的东西,希望以此解救现代化带来的冲击。但客观讲,这是一厢情愿,是一种心理安慰。

  在过去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能力又极其有限,温饱总是最主要的挑战,所以,儒家主张以血缘家族为基础来实现人际间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并给它配以“三纲五常”文化价值和名分等级社会秩序,那可能是过去两千多年里相对最优的一种安排,使中华民族能够繁荣昌盛。在那种社会秩序下,“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秩序的刚性当然阉割人的个性,但可以使人际间的交易风险大大降低,节省交易成本,所以,牺牲一些个人自由和权利是当时生产能力低下的条件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加上当时的人口流动少,世世代代是左邻右舍,这也使儒家主张的道德约束多少能行得通。

  可是,到今天,情况已大不一样,人口的广泛流动,市场范围的扩大,这已削弱道德的约束力。再加上今天金融市场已经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家庭的保险以及其他经济交易功能,没必要再把亲情和经济利益交换混在一起,也没必要再接受“三纲五常”对个人自由的约束,换句话说,今天为这些约束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所能得到的好处,所以,儒家主张的约束已不合算,自立和个人自由的价值更高。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时期曾经有过类似的对儒家文化的挑战。那次,挑战来自两方面。第一是自汉朝开始进入中国的佛教,第二是唐宋商业市场的发展让人们感到,即使跟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交易,也能达到很好的资源互补和风险分摊的效果,市场化对儒家以血缘为核心的主张产生挑战。所以,宋朝时也产生过儒家文化大讨论。不过,那次以朱熹等新儒的胜利而结束,直到明清时期,儒家继续是中国社会的主流。

  但这次跟唐宋时期不同,最大差别在两方面,第一是现代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加上跨地区的人口就业,这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第二是市场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已在相当程度上把人际交易从家庭、家族剥离出来,由市场取代。一些传统学者不能看到中国社会的这些变化,也不懂各类现代社会科学领域在19世纪之后的发展,还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按照从经典到经典的研究范式,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社会还能走回去。我不知道中国还有几个人能认同他们的药方。

  解决中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本出路,不是回归儒家传统,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位中国的家庭、家族,不再强调刚性的、阉割个性的“三纲五常”与名分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平等、自由和人权,强调自由选择和自愿结盟,把家的核心定位在感情交流和爱上。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