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网络道德群殴中隐现的公共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1日08:56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郭之纯

  缺乏公共精神不只关涉个人的道德形象,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性问题。公共精神普遍欠缺、公共责任普遍被忽视的状况,已经相当严重地影响到社会和谐———不仅体现在中国游客的陋习被诟病,还体现在更广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层面。

  华尔街“骑牛”事件余音未杳,国人出游习用的标志性短语“到此一游”又掀巨澜———有人称,在美国自由女神像的脚下曾经发现“×××到此一游”几个汉字。由此,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有关“国民素质”的讨论再度达到了鼎沸状态。虽然,有人对消息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或与对待“骑牛”事件一样,进行一番诸如“个人行为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辩护;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此表达出的是一种真切的羞愧,国人常见的种种陋习也再次被翻检汇总,挞伐斥责。

  有论者不无贬义地将这种现象称为“道德群殴”。看围绕于此的种种言论,确实难免“太嘈杂”乃至“上纲上线”的感觉。但以笔者之见,在所谓“道德群殴”的另一面,是借助网络而正在迅速成长的一种道德自我净化能力。在不无混乱的“道德群殴”中,实则有一种公共精神在逐渐发酵。

  缺乏清晰的公共意识和相对成熟的公共责任感,是国人诸多陋习的根源。乱扔垃圾、不愿意排队、不懂得守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细究之下都是源于公共精神的缺失———这其实已经是个至少讨论了上百年的老话题了。比如早在1892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那本著名的《中国人的素质》中便直陈中国人“有私无公”。外国人这样看,国人中许多先贤亦持此论,如梁启超先生曾痛心疾首地写道:“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林语堂先生在名著《吾国与吾民》中亦辟出专门章节论述国人“公共精神的缺乏”。还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亦曾以其专业目光指出:“私”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

  从眼下看,缺乏公共精神不只关涉个人的道德形象,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性问题。可以说,公共精神普遍欠缺、公共责任普遍被忽视的状况,已经相当严重地影响到社会和谐———不仅体现在中国游客的陋习被诟病,还体现在更广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层面。譬如,近年来国内虚假广告泛滥,不少名人身陷“广告门”,何以至此?原因就在于那些名人利令智昏,淡忘了公共责任。再如,青少年沉迷

网络游戏是当前一个特别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其实也与“公共责任”这个关键词有关:一是由于某些网吧业主惟利是图、任意容留青少年上网;二是由于某些游戏的开发者和经营商无视社会责任,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把游戏设成了令人特别容易成瘾的电子鸦片。此外,当前某些地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工伤事故多发,实际也是企业缺失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类似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或许不得不承认,“公共责任感缺失症”在当前已传及诸多社会阶层,成为极其普遍的“社会病”了。

  “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这是梁启超先生近百年前便讲出的金玉之言。随着人们生活范围的普遍扩大和联系的愈加紧密,这一金玉之言不仅没有过时,反倒愈增其价值。可以说,在全球化势不可挡的今天,进一步改良国民性格,提升国人普遍的公共精神,比以往时期显得都更重要。

  就此方面,当前越来越多的所谓“网络道德群殴”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观近些年来进入人们视野的公共事件,许多都是发端于网络,或在网民的不懈探究、曝料、追问下真相大白。虽然在有些事件(如“虐猫”、“烧狗”)中,某些网民的表现有过火之嫌,乃被称为“网络暴力”、“网络群氓”,但也必须看到,这种不懈地努力亦有着不可忽略的正面价值,譬如让某些人分外清晰地意识到了“他者”和“公共”,感受到一种道德力量的存在。这对完善社会公德显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一些共同认可的伦理底线正在得以建立,诸多网民的“网德”正在不断形成,由此,一个成熟的公共空间或将率先在并非完全虚拟的网络上完成,并成为对全社会公共精神的一种引导和示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