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结海:中国电影还处于农业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07:54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张结海

  影片开头加入“小高潮”、及时抖“包袱”以及运用“原型”概念等“娱乐研究”成果在好莱坞电影中早已司空见惯,但中国电影还处在“农业社会”,不关心消费者,也很少关注“娱乐研究”。

  ——张结海 (知名心理学者)

  好莱坞电影风靡整个世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心理学家在背后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前我们讲故事,一开始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接下来故事展开、出现矛盾冲突,然后是高潮,最后是结尾。所以,过去看电影错过开头5到10分钟基本没什么影响。而好莱坞电影则创造性地在影片的开始增加了“小高潮”,一来就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现在好莱坞大片基本上走这种“小高潮”的套路,充分证明了“小高潮”的有效性。

  一般说来,小高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和后面的故事有直接联系的。比如《生死时速》一开头那场“电梯救人”的小高潮,和后面主高潮的“大巴救人”只是一场游戏的两个玩法;第二种小高潮和主高潮没有直接联系,小高潮的设立是为了刻画、衬托主人公的。比如《碟中谍II》开头汤姆·克鲁斯攀岩的那场戏和后面的主高潮并无直接关系。

  心理学家们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观众在电影院里忍受乏味时间的极限是15分钟。如果一个电影在15分钟内没有给观众抖出一个“包袱”,观众就可能觉得这个电影吸引力不够。以我国引进的第一部大片《亡命天涯》为例,前段主要表现警察紧追金伯尔医生不放,使观众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到了中段,金伯尔医生已逃离警察的包围圈,警察的工作也陷入僵局。这时观众便容易觉得电影乏味。

  《亡命天涯》于是借用了上述这个发现,加入了以下情节:金伯尔医生租了一家住户的地下室,刚躺下休息,警察突然包围了他的住处。观众看到这里,会有两个想法:第一,警察怎么会这么快知道金伯尔医生在这里?第二,看这次金伯尔医生怎么逃生?可是,很快证明这只是一场虚惊,原来是这家人的儿子吸毒被警察抓。实际上,这个情节的安排完全是为了打破观众的乏味感而设置的。

  好莱坞电影因为要瞄准全球市场,所以他们在角色安排、塑造方面就不能仅仅局限美国的国情了。这方面心理学有关“原型”的理论帮了大忙。所谓原型,是心理分析大师荣格在总结了世界各地神话故事之后,发现各地的神话角色有许多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被认为是借用“原型”概念最成功的例子。

  此外,心理学在电影的情节设计、元素选择方面同样能发挥巨大作用。我曾经指出,一部反映从“默默无闻、历经艰辛最终取得成功”的“励志”电影一定能在今天的中国大卖。

  上周,我发布了“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影星形象研究报告”,没有料到引起了那么大的质疑。许多人认为一个心理学的学者做娱乐的研究是“无聊”、是“炒作”,殊不知类似的研究在西方国家早就司空见惯了。

  姜文曾指出,中国电影目前还处在“农业社会”。这个论断无疑是准确和精辟的,农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不需要关心消费者,更遑论研究外国的消费者了。在中国娱乐界关注“研究”还很少的情况下,难怪我发布这样一个东西会被那么多人惊讶为“异端”了。

  许多人说我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就索性再惊人一次:随着中国商业电影的兴起、随着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关“娱乐”的研究必将如雨后春笋。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加入中国电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