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打捞南海一号打捞沉淀的海洋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10:18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李龙

  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南海I号”今日将被打捞出水,附着在这艘古船身上的神秘和争论不久就会水落石出。从1987年发现沉船,到今日整体打捞出水,这不仅是中国海洋打捞技术的一次突破,更是对宋代海洋文明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次考证。

  从20年前发现沉船后,随后的几次打捞均以失败而告终,这表明我们的水下考古人才和技术欠缺,而静静地“沉睡”在水底的“南海I号”则对这一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单从技术角度而言,“南海I号”作为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这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开始。至于今天我们完全利用自己的技术,见证“南海I号”沉睡800年后的重生,不但标志着我们海底打捞特别是整体打捞技术的突破,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新坐标”。

  当然,“南海I号”之所以牵动着舆论的关注,不只在于打捞技术层面,而在于其为考古界带来的文物研究意义,以及透过“南海I号”这个载体而折射出来的海洋文明。早在“南海I号”刚刚确定沉船遗址之际,围绕着这艘古船所载货物财富价值的争论就相伴而生,有人甚至将其与“兵马俑”和“敦煌莫高窟”相提并论,冠之以“海上敦煌”的称号。其实“南海I号”就是“南海I号”,它所承载的历史文明具有其特定时代的印记,是不可复制的。将考古价值片面地定位于它所载货物的价值,既不科学,也是对人类文明史的误读。

  “南海I号”作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文物的实际价值而不是考古价值为标准,以致“南海I号”的水下考古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打捞宝贝,一度还引起了“天价打捞”、“史上最贵打捞”是否合理的争论。看来,如何以历史学的思维,科学对待考古发现,将注意力从文物本身转移到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来,还需要一段路程要走。

  就“南海I号”来说,以她为载体,所揭示的海洋文明或许能让后人一窥800年前宋王朝的另一面文化。作为中国史上少有的重商主义朝代,宋代商贸已是相当发达。而由于其地理环境及国策原因,对海上贸易的依赖与日俱增,海洋文明其时已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回顾人类文明史,就可发现,海洋文明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通过“南海I号”的打捞,以现代的视角审视曾经风光无限的海洋文明,用一种类似“考古”、层层挖掘的方法来考察人类历史,当是打捞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对于广东来说,倘若能通过船上的文物,活色生香地解读广东与众不同的海洋文化,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的文明,则更是一大幸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