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潘洪其:要教会孩子痛吾痛以及人之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08:35 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潘洪其 为了享受打人时的所谓“快感”,4名少年(其中3人未成年)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在拆迁房内避雨的浙江来京妇女丁某暴殴、虐待致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对轰动一时的“双胞胎携女友虐杀妇女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处其中3人有期徒刑9年至17年,判处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双胞胎老大无期徒刑。(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与对方既没有深仇大恨,也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冲突,仅仅“为了图乐”,“在打人时,看到对方痛苦的样子,心里痛快”,4名少年就将无辜的丁某活活打死。是什么原因让这4名稚气未脱的少年变成了凶残暴戾的杀人犯?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几乎“毫无来由”的情境下悍然下手夺人生命? 应当看到,4少年无端虐杀妇女案并非极端罕见的孤例,在互联网上稍加搜索,不难查找到以下类似案件:2003年5月,重庆市永川区五名少年在城里闲逛时,为寻求刺激,把一名拾荒人员反绑并用麻袋套牢,对其疯狂殴打致死;2005年8月,河南省修武县3名21岁、17岁、14岁的青少年酒后欲寻开心,将一名乞丐衣服脱光后棍棒暴打致死……简单罗列这些情节大同小异的案例没有多大的意义,简单地把这些青少年的“漫不经心”的暴行归咎于他们不学法、不懂法,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到人性、道德和良知的层面,认真反思长期以来在生命与爱的教育上存在的偏颇与缺失,才能找到更为本真的答案。 历史上的原因且不说,更重要的是当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后各种暴力、血腥信息符号的强化熏染,都令我们原本就残缺不堪的生命教育雪上加霜。我们的教育中缺少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与体悟,缺少对于欣赏生命、保护生命、充实生命和发展生命的引导。 专家认为,北京这4名少年“在打人时,看到对方痛苦的样子,心里痛快”,说明他们缺少“共情能力”。所谓“共情能力”,简单讲就是设身处地地认知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中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强调的实际上就是这种能力。我们今天要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培养他们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爱的能力。要让他们痛切地认识到,因为我有所爱,因为我不想给自己制造痛苦,所以我就要“爱吾爱以及人之爱”“痛吾痛以及人之痛”,就不能让他人失去所爱,不能给他人制造痛苦。一个人只有真实地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才能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珍爱他人的生命。 生命与爱的教育缺失,酿下了这一个个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悲剧,作为施害者的这些“无知无畏”的青少年,他们其实也是可悲可叹的“受害者”。为了永远告别这样的悲剧,我们必须高扬起“生命”和“爱”的大旗,和青少年一道,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人性和人道的教育环境。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