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中印合作发展需要互相提供灵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07:59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对于担任总理后首次访华的曼莫汉·辛格来说,“改革”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位出色的经济学家在印度国内也被称之为“经济改革之父”。在2008年初,辛格开始了5年来印度总理的首次访华。尽管秉承其一贯低调的原则,但是辛格仍然带来了一支庞大的经贸官员队伍,并且在鸟巢模型前驻足停留。他表示,北京奥运会筹办经验可为印度“提供灵感”

  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国际政治领域常常有这样一种状况,落后国家视先进国家为学习对象,发展中国家视发达国家为发展范本,东方国家视西方国家为现代典范。这种状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的确为不少国家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但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日臻多元,使得国际政治的模式范本也日臻多元。

  因此,印度和中国之间要想推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发展,除要寻求共同利益之外,相互学习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需要。相互学习的保障是两国之间的彼此了解,两国都相信:在彼此的发展过程中有极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但体现在需要上,也体现在国情上———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经济总量一旦平均到人就很难名列前茅。因此,中印两国都将人均发展水平和集体小康,作为国家发展的理想。

  另一方面,相互学习也是中印战略信任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旦两国相互借鉴,就意味着彼此都认可对方的存在和对自身的意义。中印边境激烈冲突的那段时间,中国或许曾经被列入印度的敌对名单,相互学习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几十年后,即便连印度学者也承认,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3,现在中国的人均GDP比印度高70%到80%左右。

  对中国来说,今天的印度不但有快速发展的微电子等产业,还有日益增强的南亚影响力。尤其是辛格自1991年担任财政部长之后,戮力经济体制改革,印度经济也自1994年开始走上逐步复苏的道路。虽然从发展的起跑线上来看,中国的确早于印度,经济改革的条件也好于印度;但是印度的开放型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调整和全方位对外合作方式,对于中国来说也有诸多可供借鉴之处。

  这些意味着,双方都认识到对方在自身发展中的示范意义。一旦能够从发展模式中彼此学习,那么求解中印关系的迷局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当保罗·肯尼迪在撰写《大国的兴衰》时,他甚至没有将印度作为一个大国加以考虑。但是仅仅20多年后,印度的发展就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其发展潜力同样不容小觑。中印关系能否成为21世纪值得赞赏的两国关系,两国之间的相互学习程度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指标。这种学习不但是旁观者式的欣赏,同样也是合作者式的磨合。此次辛格访华,给中印两国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的观察机会。

  中印能同列“金砖四国”,是因为在体会到贫穷与落后的痛苦之后,两国都有求变的勇气和决心,也因此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30年来,两国也都希望在改革的过程中求仁得仁,求爱得爱。作为有现代精神和专业素质的政治家,辛格知道中印之间的相似性。一旦中印双方能以相互学习的勇气和魄力来认识21世纪的中印关系,沿着喜马拉雅山所缔造和平和富裕,将不再是一个梦。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