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勇:发达国家衰退难改国内宏观调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09:21 南风窗

  傅 勇

  布什政府以大幅减税1450亿美元、美联储以大幅减息75个基点的方式确认了美国经济已进入温和衰退期,并且可能尚未达到谷底。在次级债危机的共振下,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欧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高温不降。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07年的初步数据表明,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4%,高于去年0.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物价方面,去年CPI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12月上涨6.5%。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坦陈,保持市场价格稳定的难度很大。

  外冷内热的落差让各界的焦点集中在:美国乃至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放缓会否带出中国经济的拐点?

  外需下降难改中国增长势头

  国内外的不少人都认为中国经济成功主要依赖着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乍看之下,这一点不言自明。2007年,中国的出口规模几乎占GDP的40%。这个数字自2001年以来翻了一番。其中,1/4中国商品的出口目的地是美国,欧盟的比重还要更大一些。最近的数据显示,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速已有下降,一个看似符合逻辑的推论是,中国经济成长将因出口引擎动力衰减而受到冲击;并且,如果今年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将比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时要严重得多,因为中国“世界制造业工厂”的称谓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声名鹊起的。

  然而,简单地看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有误导性的。相关资料显示,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一点也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验证。世界银行在日前公布的《2008年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说,发展中经济体的活跃将缓冲美国目前增速放缓的影响。该论断的证据是,在贯穿2006至2007年的全球高技术周期性下滑影响到出口势头的情况下,很多经济体的增长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推动。

  对此,笔者认为,世界银行隐含的意思是,中国是上述依靠国内需求推动的“很多经济体”中的一员。

  问题的关键在于,外贸依存度和(净)出口占比等简单指标忽略了出口和GDP的计算方法存在的本质区别。出口度量的是总量规模,而GDP度量的则是增加值。如果仿照GDP的计算方法来度量出口,那么,外需的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得到更为合理的考量。

  仔细来看,出口中至少包括两部分是计算增加值时需要扣除的。其一是,出口中所包含的进口产品部分,比如来料加工产业中的原材料;其二是,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在国内生产的中间产品部分,比如有国内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后一部分之所以要扣除,是因为它们也是不计入GDP的。

  只有如此,出口的指标才是增加值意义上的,才可以与GDP相比较。否则,由于产业分工不同,出口的重要性在国际间就不具有令人信服的可比性。众所周知,中国出口中制造业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制造业中的很多投入是需要从国外进口的,一进一出后,出口规模虽然庞大,但附加值其实并不大,因而对GDP的意义也并不大。因而通俗而言,GDP只度量附加值。经过这样的调整,中国“真实的”出口比重立即下降到占GDP的10%以下。

  “真实的”出口比重占GDP10%以下的比例虽比日本略高,但低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新加坡和台湾,这与中国的大国经济结构是吻合的。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出口的明显下降并没有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在IT泡沫破灭的2001年,中国的出口下降了35%之多,但中国整体的GDP增长率只下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就业指标也证明了出口部门在经济的比重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大。调查显示,1/3的制造业工人工作在出口导向型部门,这只相当于整个就业规模的6%。

  近两年中国的净出口(出口减掉进口)增长的确很快,2005年以来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0%,而此前只有5%左右。应该注意到,首先,净出口的放量增长并不是因为中国出口规模的大幅上升,而是因为进口规模的明显下降。其次,尽管净出口已十分重要,但这种重要性也不宜夸大;实际上,即便是中国的净出口下降为0,中国内需仍然可以推动接近9%的高增长率。最后,从地缘分布上看,中国对新兴国家的出口占了更大的比重,而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仍活力十足。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