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需转换而不是内需增加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09:21 南风窗
因而,内需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不足并不意味着“内需”不足。将这两个概念混同是大量分析中常见的低级错误之一。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头等功臣不是外需,而是投资。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占当年GDP的55.6%。一个担心是,出口部门的萎缩是否会导致投资的缩减。这一点担心实际上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因为,中国一半以上的投资是发生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直接和间接与出口部门有关的投资只占14%的比重。 正确评估出口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提供了一系列的重要启示。 首先,宏观调控部门应该将出口下降的因素考虑在内,但不应夸大国内的严峻形势。按已有的信息判断,中国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2008年至多会比2007年下降一半,但此前的分析表明,这也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从11.5%的过热区间下降到10%的较为合理的区间。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软着陆”。从这个角度说,美国经济的放缓将帮助中国经济适度降温,而不会把中国经济拖入衰退。中美经济虽远未达到“脱钩”,但中国经济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无疑植根于内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膨胀在很大程度上自成体系;鉴于今年主要基本面拐点难现,中国宏观调控的压力也不会因美国经济的放缓而自动缓解。 其次,应正确对待国内外对中国过度依赖出口的批评。中国顺差在规模上的确很大,但简单的指标可能并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度量。从贡献率上看,实际上,2007年净出口贡献率占美国经济增长的30%,远远超过中国净出口的20%贡献率。这一点显示,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大于美国内需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 再次,对中国而言,重要的是调整内需本身的结构。所谓中国内需不足的观点是模糊的,并可能会转移国内结构改革和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国的调整在于应增加消费的占比。投资和消费同是内需,但应该将两者区分开来。也就是说,中国的宏观调控从根本上说,应该是需求转换型的,而不是需求增加型的。 从紧同时应保持足够灵活性 就中国宏观形势而言,美国经济的放缓并不会带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相反可能会在整体上帮助经济合理降温;相关政策部门应合理考量出口下降对增长的影响,宏观调控不应过早松懈。 如上分析表明,国际金融市场和需求的变化将缓解中国物价全面上涨的风险,并可能降低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这些显然不是坏事情。如果我们回到此轮宏观调控的目标,就会发现,外需的下降正在促成这些目标的实现,虽然可能会伴随一定程度的苦恼。比如,外部经济降温将有助于中国资产价格的降温,顺差的下降,流动性过剩的减缓以及物价的平稳。有人担心中国的消费,因为2007年12月份中国零售总额出人意料地下降了0.4%。然而,这一点能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经济的衰退值得质疑,事实上更明显的是,物价的上涨对大众消费能力的伤害,恐怕是主要原因。长期来看,如果物价企稳、人民币升值,将能够提升家庭的消费需求。 当然,如果全球经济真的走向深度衰退,中国经济势难幸免,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一风险并不大。反过来说,如果仅因美国衰退就视为中国经济的灾难,则意味着中国宏观调控应该提前放松,从技术上到理性上,这都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此外,宏观调控政策应相机而动,避免出现滞后效应。今年整体宏观调控的压力下半年有可能小于上半年。但下半年的奥运经济效应,可能会是另外一个问题。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正确评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是要贬低出口部门和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意义。有学者注意到,FDI实际上缓解了中国金融部门改革的滞后,为中国提供了极端重要的资本积累。另外,外贸部门带动了中国的技术更新换代和人力资本积累。这些方面,都不是仅仅能从GDP贡献上可以看出的。 (作者为央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研究处经济学博士)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