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任何国家都不能成为中国唯一的榜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08:48 环球网

  在美国政治学中有一个概念,就是“美国例外”。因为在全世界主要国家中,很少有像美国那样发展起来的国家,它的发展条件不具有普遍性。这体现在三点上:第一,当初欧洲的移民离开母国,一定是选择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这就决定了美国人均资源的优势。第二,在美洲大陆,当欧洲移民到来时,这里并没有什么历朝历代固结下来的沉重遗产(印第安人很快被抹掉了)。在很多国家,历史遗产往往是阻碍变革和进步的障碍,这一代人要变革,还要考虑上一代,上上一代。这也是为什么当年鲁迅会说:在中国,你就是在房子上开一个窗户,大家都不会允许。第三,当欧洲移民来到美洲大陆时,他们的母国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因此他们带来的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中国在这几个方面与美国存在基本的不同。因此,中国的发展要寻找榜样,一定要是多元的榜样。即便我们第一个找的榜样是正确的,也不能把学习的榜样变成单一的、排他的,如果这样,时间越长危害就越大,就越得不偿失。在50年代初,我们自上而下地学习苏联,这其中并不是没有合理因素,但一旦走向极端,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负面影响就大大超过了受益,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后来才扭转过来。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个教训。

  欧洲有些地方比我们的人口密度还要大,但是它们能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使你有天人合一的感觉,这就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强大的也一定是最吸引人注意的。美国的强大不仅表现在军事力量上,还表现在它的大众文化上。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根本区别就是,精英文化无论多么优秀,影响的人总是不多,但大众文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模仿,影响面则要大得多,可以是几亿人,甚至是几十亿人。比美国文化更精英的文化有很多,但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却无人能及。正因为这样,如今在中国无论是学者、官员还是老百姓,一说起国外如何如何,就总会先想到美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即使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好经验。刚刚提到,中国的人口密度和美国无法相比。但在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是荷兰,每平方公里超过340人,还有英国、比利时和卢森堡,这些地方人口密集,但是它们能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使你开车、步行的时候感觉到天人合一,这就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20多年前我看到过一篇很好的文章,作者说,中国片面发展汽车工业和高速公路是不合理的。中国人口那么密集,土地资源紧张,为何不学学德国建造铁路网的经验?德国的汽车工业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但它全国铁路网的高效、准时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却是无与伦比的。我当时就十分希望这篇文章能在中国引起大讨论,但是这个建议却没有受到关注。中国很快将面临汽车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许多问题,比如堵车、污染、油价,还有社会公平的问题。铁路的发达其实促进了社会公平,因为它是公共交通。开汽车就不同了,有车的人和没车的人,开好车的人和开破车的人,差别太大了。在这一点,我们的确应当多学学欧洲。

  任何国家都不能成为中国唯一的榜样

  中国学习的榜样必须是多元的,至少可以从一些方面改变我们对美国榜样的过度倾斜。即使是学习美国,我们也要考虑美国模式与我们国情的相关性,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日本当初向欧洲学习,就建立在清晰的判断之上,比如,日本的海军效仿的是英国,陆军学的却是德国;大学教育效仿的是英国,而中小学教育则向法国学习。这种对学习榜样的判断和取舍是很聪明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取舍的过程中,学界和传媒尤其要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美国在某些方面值得中国学习,但不应是中国唯一的榜样,事实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成为中国唯一的榜样。中国太大了,这就决定了中国和任何国家都可以找到相似性和不相似性。在一定的阶段,我们有优先学习的对象,但我们不能把其他的对象从视野里排除掉,一旦错误发生,扭转的代价是很高的。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作者是卡内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本文是根据采访整理而成。)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