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现普世性是中国文化振兴的关键 (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11:18 深圳商报

  对“国学热”要宽容但须注意“五防”

  王立新:我非常赞同景海峰教授的说法,对于刚刚热起来的国学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类似于一场民族寻根运动,脱离了这种文化寻根,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前进就缺少了动力,如果起初就给予各种限制,会影响“国学热”的进一步升级。但是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情势之下,我觉得有必要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事项:

  一是在国学继续升温的情况下,要特别防止把国学和西学放在对立的方位上思考,不要以宣传国学的方式刺激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发展,这样不利于我们向西方和世界各国学习,我们现在处于世界化、国际化的格局下,中国要在国际背景中生存。逃离这个进程不可能,而脱离了这个背景,就会妨碍我们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要防止过分实用化,我这里特别强调“过分”,过分实用化就容易把根本精神遗弃掉,什么东西有用就选取什么,结果就会因为图一时之利,而伤害永久之益。

  三要注意防止国学被过分商业化,国学发展到现在,中国文化广泛受到关注,这里面自然充满商机,商业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不要使这种精神的东西过分商业化,要注意用国学陶冶中国人的品行,矫正我们行为的偏差,使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更有效的朝向仁爱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要防止过分庸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实际上已经表现出来了。国学是高雅的东西,她虽然进入了而且一定要更深更广地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但却不是什么场景都可以拿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和蛊惑视听的。

  五要注意防止过分浅薄化。现在很多人好像会说两句经典就可以谈国学了,有些甚至是歪解,实际上把国学讲得很浅薄,尽管这是一次启蒙,早期普及入门要浅一点是肯定的,但浅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奠基,不是为了把深的东西淘汰掉,只剩下浅的东西。防止浅薄化的倾向,就要强调国学中重体验的传统,努力把握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今天的国学应是“十字打开”的状态

  景海峰:作为社会文化的整体潮流和趋向,这次“国学热”,不同的阶层都有参与。国学在当下,已经不是纯粹学术研究的对象了,而是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的一个对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再做一些分析。

  从政府层面,对于现在的“国学热”,管理部门采取的实际上是一种推波助澜的态度,这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这种情况,学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学术的、文化的东西如果政府介入太多,会被扭曲,有被意识形态化的危险。但国学如果要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政府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在学术界,“五四”以来形成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分天下的思想格局,依然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的景观。在这个背景之下,国学可以说有希望超越这三派的长期对峙,走出一个融会之道。国学不是保守主义的专利品,它既可以为保守主义所弘扬和发展,同时也可秉持自由主义的理念,或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形态所运用,在国学的新的发展中有所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于国学的态度之转变,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们意识到了可以在国学中吸收很多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内涵的资源,国学、中国传统的东西与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所以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参与到新国学的建构中来,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学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从学术研究来讲,晚清以来,一般讲到国学,就是读史、典籍考证,或书斋中进行的那些冷僻的学问等,这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国学是有很大不同的。现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新国学,应该有个新形象,一定不能被引入到那样一个小圈子里面去,这是不符合我们所讲的国学之实际目标的。今天的国学,应该是一个“十字打开”的状态,各种学术资源都可以调动、参与,既包括以前故纸堆里的学问,也包括现代的研究,各种古典知识、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甚至很多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可以和国学联系起来。

  从民间来讲,这次国学潮的发生是自下而上的,是基层的许多活动刺激了社会的神经,然后学术界才被动跟进,被卷入到国学讨论中。很多问题是先实践,然后才有了学术化的讨论。这使我们看到,今天国学复兴的真正推手是全民性的。国学复兴不是某个阶层力量或职业团体的推动,而是整个社会的要求,这是今天国学能够引起如此广泛关注的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没有民间的力量、没有全社会的要求,我们很难设想有今天的所谓“国学热”。而民间的活动、愿望,背景非常复杂,也非常多样化,可能会经过一个逐步分化、选择和淘汰的过程。学者的职责,就是要在其中做一些恰当的引导工作。因为学者掌握的文化资源比较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而不能盲目地随顺一些潮流,不能没有自己的立场,起码要有学术的良知,有对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各种不同的力量经过一个博弈、互动之后,会慢慢地形成一些全社会的共识,而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就会被淘汰掉。有些自发的、来自民间的东西,经过知识界的引导,会得到提升,而优秀的东西能得到弘扬。在这个过程之中,学术界不应站在局外,而应该积极地回应这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应该面对这种挑战。

  从上面几个方面讲,现在国学热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全方位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参与,所以我们谈到“国学热”的时候,应该在不同的层面进行理性的分析。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