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再思国学热 马克思主义要国学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15:23 深圳商报
“再思国学热”之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座谈实录⑥ 陈美寿 刘悠扬 参加座谈的三位深大教授王兴国、景海峰、王立新(从左至右)在热烈交谈。 探讨话题: 国学复兴面临哪些挑战? 座谈嘉宾: 景海峰: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兴国: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教授、哲学博士 王立新: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文化广场”:对于如何传承国学,人们常用的一句话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如何区分国学的“精华”与“糟粕”?当下我们谈论国学的复兴,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处理国学面临的这些挑战? 精华和糟粕:活的国学只能改造 王兴国:今天我们讲国学,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的时代性。不管国学内容多么丰富和庞杂,在今天来说,它必须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文化和生活之中,接受我们现代人的各种诠释,体现我们时代的精神,特别是我们时代的主流精神及其精神的精华。在这个意义上说,国学必然是被现代人所诠释着的国学、或在现代人诠释中的国学。国学在内容上可能是旧的,但是在精神上一定是新的。国学作为文化传统面向历史,但是国学的精神并没有完全死亡,可以向现代和未来转化。今天讲国学,不仅面向历史,更要面向现代和未来,必须体现出富有生气的活的时代精神。二是历史性。我国的传统学问总是各种学科的内容互相牵连与融合在一起,以一种浑然不可分的状态出现,表现的是一体性的特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今天看来,我国历史上的学科分类都不够精确,不能与现代学科体系的分类相吻合。那么,我们今天讲国学,究竟把国学放在什么学科位置上呢?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学”即旧国学是要在现代学科体系的分类建构中被解构的。这是就国学在形式上的传统性来说的。传统意味着历史,国学是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一个文化大传统,这个传统的影响很大,使中国文化或文明的生命形态不断延续而至今也没有死亡。国学是有生命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谈论国学,一方面要延续它的历史传统的生命,另一方面还要给这传统注入新活力,把旧国学变成新国学。我们讲“国学复兴”或“复兴国学”就是具体的继承、批判、消化旧国学而创造新国学,而不是简单地提倡恢复孔孟之道、老庄墨韩之学、天人之学、或儒释道医等等。三是思想学术层面。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我国的经济开始腾飞,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在思想文化学术上却拿不出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质而足以代表中国的像样的东西,这说明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与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贺麟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讲过,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是其文化的复兴。我们今天讲国学,就是要把国学的所有问题放在思想文化学术的层面上来探讨,不仅要把旧国学变成新国学,而且要让新国学成为思想文化学术上的一个主流形态,但不是唯我独尊和宰制一切的政治意识形态。新国学的建成要处理一系列问题,最尖锐的不外乎旧国学、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文化这三角关系,即所谓的“中马西”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的文化需要一轮新的融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要国学化,要成为真正的中国文化;与此同时,国学也要现代化,但不是西化或任何的洋化,新国学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正面的主流学术形态。第四,就现代的大众生活方式而言,必须意识到中国文化之根在民间。茶道、琴道、棋道、书道、画道、武术、中医、烹饪、服饰、交往之道以及各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普及是从最易为大众接受的表层面开始,逐渐在传播的降化和分层中将其深层的核心义理透显出来,最终落实在人们的生活、行为与意识中。 此外,谈到国学的内容一定会遇到一个长期争论的老问题,即精华和糟粕的关系问题。在学理层面上分析,从实质上看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提法是讲不通的。国学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明类型的典范来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全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是唯一活着的传统,是一个有生命的文化。文化生命就像一个活生生的肌体,筋血骨肉都是融为一体的,不能说哪里是精华就可以割取,哪里是糟粕就可以抛弃。就好比男子娶妻,不可能只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只能是全部娶来、全盘承受。有缺点(“糟粕”),没关系。“妻子”是活的有思想的生命,是可以调教和改造的。而所谓“精华”和“糟粕”是因人因时而异的。对于作为一个文化生命的活的国学来说,只能作为一个生命整体来对待,只能在活转活用其精神智慧的过程中改造它,这是国学自我克服与实现的一个历史过程。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