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姬:作协需要对文学负责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08:26 新京报

  作者:拇姬

  焦点评论·网络作家入作协

  在和张大春对谈的时候,莫言猛数落“大陆作家”的不是,认为这个群体“缺少技术方面的训练”,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有各级作家协会补贴,所以没有太多来自生存方面的压力,反倒过于养尊处优”。

  此话一出,当然就又引起了舆论的附和。本来嘛,近二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一直磕磕绊绊,正经的作品没出来多少,丑闻却是一桩连着一桩。大家心里憋屈的火,自然全给泼到了作协的头上。不过,这个火或许是泼错了地方。

  首先是“补贴”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作协及各级地方作协都养着一批“专业作家”。也知道这批作家在稿费之外,还吃着国帑。关于中国文学体制的讨论中,最常被提及的也正是“专业作家制度”的存废。很明显,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制度。不过,据说除了部分作协领导和几个“顶级作家”之外,专业作家们能获得的“补贴”并不多,通常在一两千元的样子,或许还能便宜买套房子什么的但离“养尊处优”恐怕还是有点距离的。

  而在这些“吃工资”的专业作家之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吃不着工资的作协普通会员。这批人中不乏生活困窘,只能靠卖文维生者,但又有多少人能在频繁的文字实践活动中实现“技术训练”,写出优秀作品呢?

  其次的问题是,作家协会跟文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作家协会”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作家”是个宽泛的概念,大部分媒体从业人员都和这个称谓沾边。换句话说,作家协会理论上说,是一个由“码字人”组成的团体。但“码字”并不直接等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的核心是虚构,所以“文学家”小于“作家”。“文学家协会”小于“作家协会”。

  何况,当初成立作家协会,目的也未必就是给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原因很简单,文学家的主要工作是虚构,这是一种“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工作,单打独斗就可以了,人多了,你一言我一语的反而坏事。虽然文学创作的个人努力,不需要团队的组织与领导,但其他的工作却未必如此。事实上,在作家协会成立之后,大众宣传就成了其核心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协会组织所属的作家下基层、进企业,搞“体验生活”这样的活动了。

  事实上,近二年中国作协的一些新动向与作协本身的这一特性关系密切。去年年末,一批“80后”作家集体“跑步进入中国作协”。当其中的一些人因“抄袭”指责而受到质疑时,作协的一些重要成员甚至不惜自降身价,在为其辩护时说“作家当然不一定是道德楷模”。而在刚刚结束的七届三次全委会上,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也提出应当接纳网络作家加入作协。很明显,中国作协急于恢复自身在读者中的宣传影响力,并试图拣选那些通过了市场检验的青年写手来实现影响力的恢复。在此前提下,当事写手存在的缺陷———甚至是“抄袭”这样的重大道德缺陷,不知是否也可以忽略不计了?

  当代中国文学显然存在很大问题。但是把所有问题都一股脑推给作家协会,也未必合理。原因很简单,既然作家协会本来就不是一个“文学家的协会”,而是一个偏重宣传工作的,拥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民间组织,那它就无需也不可能充当推动文学发展的核心力量。

  真要想推动文学发展,最好的方法是别把“文学家”们组织起来,把他们打散了,开通出版渠道,留出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写作者和阅读者一起重建文学趣味———这至少看起来更靠谱一些。

  □拇姬(北京 业余作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