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关注次生灾害打好救灾持久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8日08:25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100多个小时过去了,在各方面的全力救援下,迄今已有许多生命,被从汶川特大地震的死亡边缘挽救下来。此时此刻,仍有成千上万的救援者,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不惧生死地救援,仍有更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善良人士牵挂着灾区和灾民,尽其所能地为他们出钱出力。

  “不抛弃,不放弃!”当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无情地过去,当新发现的生还者越来越少,无数民众却把这句话当作共同的信念。眼下,尽管时间在一天天流逝,但人们的心弦依然紧绷,爱心依然在汇聚。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17日13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60.23亿元。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牢牢记住,抗震救灾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历史经验证明,人类在危机中往往迸发出不可估量的求生本能。因此,只要有一丝希望,探寻幸存者、挽救生命的工作就要坚持、再坚持,多坚持一刻,就可能多挽救几条濒危的生命。事实也证明,在黄金救援时间过去后,昨天又有两百多名废墟下的灾民成功获救。

  救人之外,还要防疫。由于地震发生时适逢大雨,气温较低,人畜尸体腐烂过程被拉长,各种瘟疫蔓延的速度也可能因此被暂时压制。灾区地形复杂,人口分散,许多可能导致瘟疫的疫源,也许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发作,才会危害劫后余生的幸存者。

  大灾之后无大疫,是政府对灾区的承诺,也是对灾区幸存者最实际的慰藉。而要实现这一点,对灾区的防疫、卫生工作,就要持久关注,确保疫情不发生、不蔓延、不反复,以避免那些本已饱受地震之苦的灾区幸存者,再遭到灾后疫情的二次危害。因此,高度关注每一例疑似传染病例,将诊断结果第一时间向群众公布,就成为必须。

  强震之后,许多地方地质结构被破坏,产生种种地质险情,不少房屋、桥梁、公路、水库水坝等设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留下很难察觉的隐患。这些损害、隐患有些当时发作,有些会在灾后一段时间产生险情。震后几天、十几天,公众的关注集中于此,许多危险较易被发现,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但以后呢?

  从国内外的经验看,有些地震造成的地质和建筑隐患,甚至可能潜伏几年之久。因此,对这些可能对灾区构成二次危害的地质与建筑隐患,就务须持续关注、科学监管、及时预警、妥善处置,以避免灾区幸存者再遭次生灾害的打击。

  而今,地震已在灾区各河流上形成了多个堰塞湖,这些堰塞湖有些可能会较快溃堰决堤,有些却会如悬在灾区头顶的刀子一般,悬上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正如许多专家指出的,每一个地质堰塞湖都是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大降雨量、小规模地壳运动,甚至一些偶然的人为因素,都可能导致这枚定时炸弹被引爆。

  悬湖一旦决堰,洪水咆哮,席卷而出,其对所经之处的摧毁力,甚至不亚于地震本身。因此,对这些危险的“定时炸弹”,各方面都必须长期关注、科学监察,并尽可能迅速、妥善地寻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以避免在疮痍好不容易渐渐平复、家园总算开始重建之际,再遭逢一次无妄之灾。

  救灾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绝不能轻言失败,绝不能轻言放弃,更绝不能轻言胜利。大灾当前,每一个人都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从而坚决打好抗震救灾这场持久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