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印尼教训给中国低油价政策的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11:19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梅新育

  近几年,油价高涨改变了产油国政府与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谈判能力对比,从尼日利亚到委内瑞拉,一些产油国政府要么已经收紧了针对外资公司的石油开采政策,要么正在讨论类似的新政策。印尼似乎是唯一反其道而行之的发展中石油输出国

  亚太地区唯一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印尼,退出这个组织已成定局。5月28日,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长普尔诺莫·尤斯吉安托罗声明,印尼将在2008年成员国身份到期后退出欧佩克。

  印尼本来油气资源丰富,欧佩克成立仅仅两年后,印尼就加入了这个组织。20世纪70年代中期印尼石油产量达到接近年产8000万吨的最高峰。然而,此后这个国家石油开采设备日趋老化,石油开采和提炼能力不断下降,2000年石油产量已经下降到6780万吨。按桶计算,20世纪90年代,印尼原油日均产量为150万桶到160万桶,其后便一路下降到2007年的95万桶,预计2008年将进一步降低到92.6万桶。这个昔日的石油净出口国早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印尼为低油价和补贴政策付出代价

  可是,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根源何在?寻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印尼实行多年的油气补贴和低油价制度的“硕果”。

  按照印尼2002年制定的价格调整制度,印尼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每个月按照国际市场价格的75%来确定国内石油产品价格;按照2005年制定的一套办法,印尼政府向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受管制的零售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提供补贴,而后者是预期的国际价格基数加上一个每年调整的销售利润。在这种制度下,印尼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不仅始终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且是亚洲非OECD国家中最低的。今年5月,印尼柴油、汽油价格分别仅相当于新加坡的1/3和29%,中国的2/3。

  印尼政府长期实施的低油价制度损害了石油公司的盈利和发展能力,石油公司丧失了自我投资、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却刺激了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公共交通体系发展滞后更大大激励了居民购买汽车和摩托车。2000年到2007年间,印尼摩托车拥有量增长125%,至2007年底已达2370万辆;2008年2月,印尼摩托车销量同比增长28.6%,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0.5%。

  印尼政府不是没有努力提高国内石油产量、弥补石油供需缺口,甚至为此不惜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向外资石油公司让步。近几年,油价高涨改变了产油国政府与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谈判能力对比,从尼日利亚到委内瑞拉,一些产油国政府要么已经收紧了针对外资公司的石油开采政策,要么正在讨论类似的新政策。印尼似乎是唯一反其道而行之的发展中石油输出国,不但没有收紧石油开采政策,反而在2005年4月26日宣布向境内8家石油公司颁布新的优惠政策,希望借此提高石油产量,弥补其获得的欧佩克日产原油配额(143万桶)和实际日产量(96.12万桶)之间的差距。可是,这一切努力终究无法抵消油气补贴和低油价制度所导致的石油需求猛增和开发投入减少的趋势。

  印尼为油气补贴和低油价制度付出的代价还不止于此,财政和经常项目收支都感到了来自油气补贴和低油价制度的压力。油价暴涨之时,一方面,印尼需要更多外汇进口石油;另一方面,印尼政府在国内需要支付更多的燃料补贴。石油天然气部门曾经是印尼的“金牛”,一度提供了1/3以上的出口收入、1/5的中央财政收入;但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上涨,这头“金牛”已经成为印尼财政流血的伤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