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美国大选两党对决开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15:17 《环球》杂志

  张国庆

  丘吉尔说过,“这不是最终的结束,也不是结束的开始,这恰恰只是开始的结束。”用这句话诠释奥巴马与希拉里落下帷幕的马拉松初选再恰当不过了。

  应该说,奥巴马与希拉里的“持久战”,堪称今年上半年最具眼球效应的政治“大片”。在回顾奥巴马这匹“黑马”的成长历程时,我们发现,他的胜利并非偶然。

  求变的美国

  应该说,奥巴马的受人关注,受到媒体追捧,不仅在于他的非洲裔背景,更在于他代表了一种试图变革的新生力量。就像奥巴马自己所说的那样,“华盛顿的领袖们似乎不能以实际的、合乎情理的方式携手工作。政治变成如此痛苦的党派纷争、如此受金钱和势力的影响,以至于我们无法解决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是我们首先要改变的事情。”很显然,奥巴马把改变华盛顿的政治面貌,作为了竞选的主要“卖点”,而他的希望也正在于美国人的求变心态。

  过去7年美国特殊的政治氛围,是奥巴马脱颖而出的最佳“出场布景”。就像76年前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人们对经济状况极度失望的情境下出场一样,奥巴马面临的是人们对现实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双重不满。

  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民主党人迎来了久违的“上风上水”的竞选环境,用美国媒体的话说,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都不能战胜共和党,民主党人真的无颜见江东父老了。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对决就俨然成了“提前上演的决赛”。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无论谁胜出,都极有可能入主白宫,从而创造一个历史。这也使得较量异常激烈,而落后的一方也不会轻言放弃。

  民主党人寻求政权的改变,民众期待政治和经济状况的改变,而媒体则憧憬着历史性的突破,这几种力量交汇在一起,使得这场民主党内的初选显得异常轰轰烈烈,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同时也调动起人们对变化的渴求情绪。

  布什的镜子功能

  布什也在奥巴马的胜利上起到了重要的陪衬作用。如美国媒体所说的那样,在厌倦了布什政府的生硬政治及四处惹火的外交政策之际,奥巴马的到来给人一种应运而生的感觉。换句话说,在与布什“共舞”7年后,美国人急切地希望能换一种风格,换一张面孔,换一套思路,也换来新的变化。

  在反思中期选举失利时,共和党内部不得不承认,过去几年来接踵而至的发生在共和党内部的丑闻,共和党政府推开的一扇扇“门”,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坦诚和果断,都带给选民以好感和信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与希拉里的“眼球之战”期间,也是油价破百乃至冲过了135美元/每桶之际,更是粮价不改上扬趋势的阶段,而美国与伊朗关系仍处僵局中,俄罗斯政权交接后美俄关系仍难说向好。这几件事情,加上动荡不安的伊拉克局势,都可谓小布什任内令人头疼的事情。

  而基于爱屋及乌的效应,共和党总统布什的执政乏力也便成为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巨大负担,只要美国经济、油价和粮价、伊拉克战争与伊朗核问题等得不到改观,麦凯恩就很难在选民中广泛建立对他以及共和党人的信心,而奥巴马创造历史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政策开放性

  奥巴马的政策开放性也令人期待。在最近的表态中,奥巴马提出了与当年肯尼迪一样的主张,希望能够招揽跨党派人才入阁,而在竞选搭档的选择上,奥巴马也有可能做出开明的选择。

  在这方面,奥巴马与麦凯恩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在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提倡对话解决,而麦凯恩则拒绝与伊朗现政府进行对话。一些评论家担心麦凯恩对德黑兰的外交政策过于强硬及高压,这种毫不妥协和让步的做法可能会引发对方的进一步敌意。

  麦凯恩对俄罗斯领导人普京也表现出厌烦,他一直想把俄罗斯从G8赶出去——这一点不但与欧洲诸国意见相反,甚至他的共和党同事们也不赞成。“我曾尝试和他一起谈论俄罗斯的问题,但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共和党前外交事务官员说。也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很多美国人乃至一些俄罗斯人都对奥巴马有所期待,希望他能与同样年轻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联袂改善处于困境的美俄关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