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世坪:应对两岸经贸新情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09:47 南风窗

  谭世坪

  海协会、海基会于6月13日签署了时隔9年后首次会谈的共同协议,涉及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事宜。根据包机会谈纪要,台湾方面同意大陆营运人在6个月内设立办事机构筹备处,6个月后改为办事机构。

  此次“两会”协商,除了促成周末包机直航与大陆客人来台,并可望把共同探勘两岸海域石油、航线截弯取直、货运直航等,列入今年10月台北会谈的议程,未来两岸人流、金流、信息流的互通会进入一个高速时代;但更重要的则是在两岸间塑造了一种和平、和解、合作的氛围,周末包机,朝发台北,午抵北京,暮宿台北,两岸一日经济生活圈将实现,这不仅是商旅称便而已,两岸朝野皆应在这个新形势中,努力创造和平共荣的效益。

  大陆客来台,会成为台湾的重要街景,但这也绝非仅是观光路线上“扩大内需”的筹码而已,而应藉此促进两岸共同累积“和解共生”的资源。

  6月26日,台湾宣布第一批两岸金融松绑政策,其中包括取消外部至台投资需出具非大陆资金的规定,大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即可通过间接方式投资台湾市场等。这是一个新起点,也可以说是一条不归路。而在这一场历史机遇中,两岸朝野仍有相当的问题有待解决,尤其台湾新政府老班底上路,期冀共创互惠双赢的目标之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铺垫。

  两岸经贸与岛内矛盾

  民进党执政7年的锁“岛”政策,导致经济环境恶化,百业萧条,增长减半,失业加倍,经济一潭死水,受害最深的就是“三中”—— 中低收入家庭、中小企业和中南部:收入低的20%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从民进党执政前(1999年)的31.7万元台币,倒退到2006年的30.4万元台币,共减少1.3万元台币;中小企业歇业工厂家数从1999年的3982家,增加到2006年的6868家。中南部如高雄市去年失业率为4.2%,全台最高,中彰投地区及高高屏地区平均失业率分别为4.1%、4%,高于台湾全年失业率3.9% 。

  但是台湾“总统”大选期间,民进党攻讦的“一中市场”,其实造成了不少疑虑。因为两岸过去即使在戒急用忍政策管制下,大量的台商投资大陆,仍造成了岛内的产业冲击与阶级矛盾,资金流向即可证明此例:

  根据台湾“陆委会”的统计,2007年1~12月两岸贸易总额估计为1022.98亿美元,其中台对大陆输出估计为742.79亿美元,输入为280.19亿美元(不含对香港贸易部分)。表面上台湾获得贸易顺差463亿美元 (不含对香港部分),但是2007年1~12月台湾全体银行对中国大陆汇出款为1668.13亿美元,全体银行自大陆汇入款为930.42亿美元,总计台湾对大陆资金汇差738亿美元,所以台湾仍在资金失血的状况下。

  这不是国民党上台或是马英九当选就可以弭平的,重要的是马政府必须认知三通不是万灵丹,并不是每一个族群都受益的事实。而归结起来,岛内方面看待两岸经济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资金过于单边输出、企业外移后的产业空洞化和产业转型后的岛内结构性失业。

  过去海峡两岸贸易、投资及人员往来一直呈间接形式, 无论是20 世纪80 年代的转口贸易( 需在第三地办理报关手续) , 还是90 年代的转运贸易( 不需向第三地海关申报货值) , 从1980 年起, 海峡两岸贸易与投资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出口与投资远远多于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出口与投资, 海峡两岸贸易与投资具有单向的特征。

  相对于台湾地区在大陆的投资, 目前大陆在台湾地区的投资很少,台湾地区自然资源短缺,不存在大陆大量到台湾地区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再加上一些政治层面的原因, 所以大陆在台湾地区的投资规模微不足道。如此一来台湾产业资金严重失血,使得经济的乘数效果无法显示,经济萎靡不振。

  而如果企业是以抵押融资的方式进入大陆市场,就是民进党所诟病的债流台湾。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1991年至2007年12月底止,台商对大陆投资总核准件数36538件,核准金额达648.69亿美元,占台湾核准对外投资总额的55.40%,位居第一位。 固然台商选择大陆有其市场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台湾法令设限使陆资无法入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开放陆资,资金单边输出的失衡现象才可解决。

  20 世纪90 年代, 台湾地区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有了大幅提高, 这与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大陆有直接关系。进入21 世纪后,产业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向外转移加快。为了降低成本, 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生产环节也寻求向外转移。受制于劳动力成本高和土地资源有限等因素, 台湾地区劳动力与土地密集型农业也会逐渐向外转移。如此台湾产业将面临更加空洞化,只能寄望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制造业的萎缩使得出口导向为主的台湾的主要外汇来源是转口贸易,以致于新上任的台湾“经济部长”尹启铭就说要重新提振台湾的制造业。

  台湾向大陆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的深化。企业随这个趋势得以生存,但台湾传统劳工反而成为结构性失业的受害者。在80年代因加工出口区蓬勃发展,复以当时发展之工业技术层次较低,所以未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失业率均维持在1.5%左右之稳定水平。而自80年代末期以后,工业部门之产值增幅开始下降,其中尤以劳力密集产业之产值降低最为明显,因而劳力需求亦显著减少,工业就业人数每年平均减少4.8%;自2000年10月起,台湾地区失业率突破3%,尔后更呈逐月攀升,2001年10月份升高至5.33%,大量的中高龄员工因传统产业的积弱不振、外移而释出。但由于释出劳动力过多,大多缺乏第二专长,而高科技产业属于技术密集,致使二者的劳动力无法互补,因而在产业结构转型下造成失业人数之逐年增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