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东莞发红包补贴穷人 请先找准穷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07:53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面对物价持续上涨,东莞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首创向低收入人群发放一次性大额临时生活补贴,符合条件的市民每人补贴1000元。但政府“发红包”并不顺利,据新华社昨日报道,东莞市政府对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估计不足,最后总的财政支出可能超出估算1倍多。其原因在于,除了通常的低保、优抚等困难群体外,东莞还将低保边缘户这一类别首次列为济困目标。由于之前并未对此摸底,仅凭家庭月人均收入401至600元这样的标准,基层政府难于操作和统计。

  尽管东莞政府财力优厚,凭借多年发展积累的实力,要消化超出估算1倍多的“红包”开支,也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东莞“发红包”遇到的麻烦,揭示了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政府如何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准确识别和锁定政策对象,以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政策难题。日常生活中要识别一个穷人,人们凭常识经验即可实现,路边的乞丐、天桥下的流浪者,都是显而易见的弱势人群。但从公共政策层面,要区分何谓生活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却少有这样一目了然的效果。一旦这种划定与收入分配、福利政策挂钩,人们更会争搭便车,政府发给谁、不发给谁,政策执行过程就是对社会公正的考验。

  因此,政府是否有能力完整识别和把握政策对象,绝非轻巧。而如果识别不清,轻则令二次分配走样,政策公平无存,重则令权力自我腐蚀,民生疾苦加剧。如低保对象、优抚对象、非低保对象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弃婴、麻风病人等生活困难人士,往往有明显的个体或群体特征,统计掌握相对容易。一旦超出这些特征,要追求更精细更准确的政策把握,基层行政往往无能为力。

  明显的例子是各地曾经出台低保群体的认定标准。有“养宠物狗者不能获低保”的;有“有空调者不能获低保”的,有“有电脑者不能获低保”的,有“用手机者不能获低保”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还有城市索性推出低保听证制度,要求社区人士民主投票,多数通过才能享受低保。这种民主手段的非正当使用,表明基层政府在如何识别穷人的问题上,确实勉为其难。

  有学者指出,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建立在公民经济收入状况精细化统计的基础之上,否则,政府决策就会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而给市民发放补贴是动用财政资金,有必要进行听证,要经过人大讨论和批准。这事实上都是强调,政府任何公共决策,在技术上要有尽可能详尽的科学论证,在价值上也要有尽可能充分的公开辨论,政策方能接近科学与民主。

  因而,在出台济困措施的良好初衷之下,也不应忽视潜在的公共政策问题。以法制化形式掌握公民经济收入状况,确立公共决策的信息基础,这些都是行政能力与水平问题,完全可以改善。需要区分的两类情形是,其一有能力无意愿,这是存在已久的行政权力监督问题;其二是有意愿无能力。基层政府追求民生改善,却发现找不到或找不准政策想要帮扶的真正穷人。

  当然,东莞政府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从另一角度说明,基层政府在公共职能上已经或者正在告别既无意愿也无能力的状况,转而进入更复杂也更微妙的发展阶段。公众需要有能力也有意愿保障民生的现代政府。当基层政府能做到始终有意愿去关注穷人,也有始终能力识别穷人,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关心,则不仅是政府现代行政技能的提升,也大可以说是国家权力制衡的成功。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