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灏:北京的金牌与中国的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07:08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刘灏

  当《纽约邮报》的记者迈克·瓦卡洛第一次绕着北京走了一圈后,他告诉他在纽约的读者:“北京拿了一块礼貌的金牌”。他6日撰文说,这个城市他见到的每个人都表现出奥运的快乐,他们英语好得让他震惊,他们都知道要表现出国家和文化最闪亮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微笑都在说“你好”。他问他“亲爱的读者”:“在纽约我们会愿意做什么呢?”

  一些媒体更多在讨论,在奥运前夕,北京和中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奥运会对中国和西方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是“北京彻底的改变”。《今日美国》6日的报道说,当成千上万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新落成的航站楼将给他们一个“震撼而又未来派的欢迎”,报道认为为奥运而准备的基础建设让北京完成了彻底改变,将留下“一个持久的遗产”。报道引用学者的观点认为,除了物质遗产,奥运会让中国人更开放并学会应对“批评”。

  是一个“机会”。在英国《卫报》5日的一篇评论看来,奥运不仅是西方以此检验自己对中国的期待,也是中国人借此检验对西方期待的一个机会。评论说,早前西方的一些报道引发了普通中国人的抗议,让他们对西方产生怀疑。文章说,处理好中国人的期待,是西方政府、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中国庆典的时刻”。英国《每日电讯报》4日发表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的评论文章。她说,主办奥运会是中国13亿人的骄傲,特别更是19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的骄傲,这一代生长于中国繁荣时期。她特别提到,在以前,中国人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而她女儿这一代从不这么问,而是“你好”。

  而《国际先驱论坛报》则注意到,奥运之前中国所在的地区局势有了重大改善。该报5日报道说,中国成功改善了与日本的关系,同时台海两岸的关系也得到很大改善。这种改善,不仅减少了走火几率,同时也有利于展示“中国新型世界大国的形象”:不通过军事冲突实现在国际舞台的崛起。

  媒体总难免有不同的声音。英国《卫报》5日的另一篇评论说,对北京空气的一些批评是“严重的健忘症”,有关争论“应该更公正”。文章说,24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空气污染就是个主要问题。现在也许很少人还会记得当时在马拉松摔倒的瑞士选手。后来的首尔、巴塞罗那、亚特兰大以及雅典,都存在空气问题。文章说,很清楚,北京正努力成为绿色团队的一部分。日益增强的公众意识,维持城市的更可持续的手段,更环保的能源政策、交通系统等等留下的遗产都不应该被低估。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则强调“权利在中国的扩张”。该报2日发表分析文章说,在奥运即将开幕的时候,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中国已经值得注目,成为了一个更开放的地方”。对于一些国际组织对中国人权的批评,文章引用上月的一个调查数据称,在中国86%的人对国家的方向感到满意,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只有23%。文章引用中国学者的话说,“30年后,每个人都知道民主和自由。他们知道作为纳税人,是我们养着政府而不是相反。”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聚焦奥运

更多关于 北京 变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