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严阳
50岁上下的中国人,恐怕少有人不知道栾菊杰这个名字的。因为她曾经在24年前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赢得女子个人花剑金牌;还因为一篇名为《扬眉剑出鞘》的报告文学,煽情地介绍她在负伤后勇夺冠军的故事。
北京奥运会上,又看到了栾菊杰的身影。她居然以运动员而非教练员之类的身份出席奥运会。如今她已50岁了,而击剑运动对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体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可在女子花剑1/32决赛中,她却战胜了突尼斯的一位选手,成功晋级下一轮。
有些不可思议是不是?确实如此。而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让她一直坚持在击剑运动的第一线?原因只能是一个:热爱。
栾菊杰已经入籍加拿大。在加拿大,可没有“体制”的温暖给她以呵护。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什么都得运动员自己自掏腰包。据说为了节约开支,栾菊杰在去国外参加某项比赛时,居然在机场待了30多个钟头。即便是本届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加拿大给出的奖金也不过区区14万人民币。像栾菊杰这样岁数的人,想要夺得奥运金牌,可能性几乎为零。她参加比赛,多半是“赔本赚吆喝”。
要说名,早就有了;要说利,不可能有。这种情况下,栾菊杰年过半百坚守在击剑运动的第一线,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她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项运动。
忽然想起早几年北京体育大学的某位老师,曾经在世界各地到处横渡,创造属于中国人的各种纪录。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他身边有很多外国横渡者,其中甚至有七旬老者,他们对天上有直升机,水上有轮船跟踪拍摄“中国牛人”的壮举非常惊讶。对他们而言,横渡英吉利海峡只是一项体育运动,除了让他们喜欢和享受之外,没有多少新闻价值。
因为喜欢,50岁的栾菊杰还活跃在剑台上;因为喜欢,英国70岁的老者还在横渡英吉利海峡。对于奥林匹克运动来说,这应该是努力倡导的境界吧?它可以让体育变得更单纯,也让人变得更快乐。
北京奥运会,我们固然会情不自禁地关心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榜,中国运动员的表现;但与此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目光更多投向栾菊杰们,在关注他们的表现之时,想一想这其中蕴含的某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