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奥成功,北京市民欢欣鼓舞扬眉吐气。我的同事采访了北京公交公司1路车队的一名售票员,这位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用一段抑扬顿挫的“单口相声”,美滋滋地描绘了他的2008年:“七年后,售票员舌头都会打弯,张嘴就能蹦出几个外语单词儿,老外问路根本不在话下!车也全换空调大奔,外面就是40度也不怕!公交车没有售票员,乘客都用IC卡坐车。我多半得改行了,不过没关系,可以学车当司机,在长安街开着奔驰大客,那感觉一定棒极了!”每个北京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2008年书写着美妙的憧憬和诱人的想象。
由于2008年的奥运预期,这个古老的城市和她的市民开始空前热情地“动”起来:2001年6月四环路全线通车,2003年11月五环路全线通车;城区道路不断翻新、拓宽,新的道路执著地伸向新建体育场馆和居民小区。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2000年初,我以每平方米2600元的价格在北五环外的回龙观买下一套经济适用房,五年后我“鸟枪换炮”,在东四环外一个小区买一套商品房时,就得为每平方米掏7250元了。又两年后,我的一个大学副教授朋友成了我的邻居,他为此支付了每平方米12500元的“代价”。到2007年底,这个价格已经上升到18500元——不过这就是最高点了,此后就开始缓慢下落了。
当“巨蛋”(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折扇”(国家体育馆)、央视新大楼等新地标相继开始运行,当单双号限行措施从演练进入实战、二、四环路等核心路段的“奥运专用道”正式投入使用,当我的两岁零三个月的儿子已经会说“2008,北京欢迎你”,北京奥运会就真的来了。我看了8月8日晚电视直播的奥运会开幕式,无论气势还是水平,无疑都超过了1990年的亚运会开幕式,然而,我无法再用“壮丽、堂皇”之类词汇来形容了,毕竟在我的记忆中,18年前就已经“极尽”了。
不断有外地的朋友打电话问我,能不能帮我搞两张开幕式门票啊。我的回答一定让他们失望,同时或许也能让他们获得某种心理平衡,因为他们看到,我身为北京市民,一方面承受了许多由于奥运会带来的交通出行等不方便,另一方面,我却未能充分享用“天时、地利、人和”,未能三天两头像逛庙会那样去比赛场馆,也未能在居住的小区门口和坐公交车上班途中看到更多的外国人,而只能和外地人一样,在按部就班地上班之余,通过电视收看奥运会的比赛和新闻,如此而已。
许多北京市民都像我这样,既身处奥运会的庞大“气场”之中,却未必有机会与之零距离接触,但是,谁也不能说我们只是一群沉默的“奥运旁观者”。奥运会像一个久违的朋友,轻迈舞步含笑而来,又笑吟吟飘忽而去。北京人的生活将很快重归常态,但这座城市已经被奥运会深刻改变,人们的心情、思想也已经被深刻改变;对于未来而言,北京人、中国人在这10多年中的记忆,也将被深刻改变。变化既然已经发生,就必将继续下去,这是历史的选择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