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陶短房:中国人踏进太空的历史第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16:52  荆楚网

  作者:陶短房

  9月27日下午,注定要载入史册。神七航天员翟志刚16时43分左右打开舱门,穿国产舱外航天服进入太空,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活动,成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神舟-7号”载人飞船的成功上天,引起国内各界人士的一片欢呼,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在各种场合对这一航天成就不惜溢美之辞,甚至有人引用某些国外专家和舆论的话,认为世界航天领域已进入“美俄中三足鼎立时代”,甚至认为“中俄将在几年内主宰载人航天”。

  “神舟-7”号带着一大串“第一”发射升空——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考验国产出舱服、第一次释放伴飞小卫星、第一次“天链-1号”数据中继卫星中继数据传输试验……这一切都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心血结晶,体现了中国国力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作为中国人,对此感到兴奋,是完全应该的。但兴奋之余,却绝不应忽视一个现实:中国航天进步虽大,距离世界最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中国刚刚利用“嫦娥”无人飞船进行了简单探月,而前苏联早在1959年初就用“月球-1号”实现了这一构想,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更是人所共知;中国尚无一枚航天器突破地球引力,而美国、前苏联、欧洲甚至日本,都已实现了对几大行星的环绕甚至着陆探测,美国的“旅行者-2号”更早已飞出太阳系;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刚刚实现3人同船,而美国可载7人的航天飞机已濒临退役,俄罗斯能力相仿的“联盟”系列飞船也已飞了几十年;中国的太空站计划尚处模型阶段,而前苏联的“礼炮”、“和平”太空站早已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当我们为自己的成就欢呼的同时,也应冷静地看到,我们和国外在航天尖端成就方面的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仍然很大。

  运载工具是中方技术最先进、和美俄等国差距最小的航天工程环节,但近地大椭圆轨道运载能力仅9.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仅5.1吨,对于复杂、大型军用航天器的发射只能说勉强够用,外太空运载能力更低得可怜,而美国早在1973年退役的“土星-5”号火箭,近地大椭圆轨道运载能力高达118吨,月球有效载荷47吨;俄罗斯即将被更换的“质子”运载火箭,近地大椭圆轨道运载能力21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5吨。中国刚刚有能力做到的,其它宇航大国早已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只看到自己成就,看不到与别人的差距,是很危险的。

  由于基础工业和科技欠帐太多,底蕴不足,中国航天器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性能、可靠性、寿命和经济性均远不及后者类似产品,如通讯卫星,我们最先进的型号只能勉强达到国际一般水平;导航卫星,我们的“北斗”系统仅勉强解决了“有无”问题;在卫星遥感领域,后起之秀印度资源卫星已可出售图片,而中国竟还需向台湾“福卫1号”购买图片……可以说,在航天技术普及化、实用化方面,中国的差距是最大的,而这种差距绝非旬日可能赶上或超越。

  还应看到,国外一些高估中国航天成就的评论,有一些是带有自身目的的,如美国宇航局长麦克·格里芬曾公开表示,中国将对美国航天优势形成强有力挑战,甚至为此向国会递交正式文件,要求增加航天拨款,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以免美国从航天顶峰上跌落。作为美国航天当家人的他不会不知道美国的航天预算是中国的9倍,在可预见的将来,任何国家都不足以挑战美国的航天优势。“神舟-7”号的一步,对中国自己而言是一大步,和美国相比仍是一小步。麦克·格里芬之所以“哭穷”,无非是树立一个“危险对手”,以便“哭”来更多拨款而已。站在他的立场,这样做其实也无可厚非,但中国人倘被这些有水分的言辞弄得飘飘然不能自已,就会误了自己的大事。

  “神舟-7号”航天员翟志刚的出舱活动,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在为这一成就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尤需保持冷静,如此方能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更大进步而奠定理性的社会根基。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太空 行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