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军兴
近日,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竞选推出了直选的方式,中大三万多名本科生,无论所在校区和年级,都有权利投票决定主席人选。据悉,中大校方还将给每个候选人提供2500元竞选经费。(10月23日《新快报》)
对于习惯了“评估”、“计划”的我们,直选学生会主席的到来似乎有点突然。这次中山大学“直选”大幕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拉开,很可能再次点燃教育改革的热潮———早在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就提出,高校应将民主选拔校长作为民主改革的突破口,高校是最具有理性的机构,选民素质条件最具备。
“学生会”本应是学生自治组织,由学生选举且对学生群体负责。现实中,学生会主要负责给学院“打杂”,与领导“攻关”,如若脱离学生群体,与官僚无异。中山大学之选举,承认并实践了学生的选举权,在某种意义上使“学生会”得到回归。
90年代后,大学改革从内部的人文与学生发展转向大学外部,实际上将大学当作企业,将学生当作产品,一时间,大学的硬实力似乎有些许提高,而丧失的却是人文、创新、怀疑、思想、独立等软实力,大学相互攀比,评估造假,各种教育工程越来越多。大学已经远离了“大学”本义。
当下,教育部门的集权“大包干”更是不可自拔,“不管就乱,越管越多”,出现了学者所称的“教育部的法盲行为”。教育放权尤为重要,教育部门不放权,大学个性不可能形成,大学“千篇一律”,学生“万人一格”。解放前的不少大学校长的选拔权就给了学生和老师的,作为一个校长,他学术贡献并没有其教育思想更能衡量其资格。中山大学积极探索自主治校模式,放权学生值得肯定。
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以人的解放为核心,而不是以束缚人的思想为“原则”。学生在选举中思想得到了解放,“民选”学生会也成了与学校博弈,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而这仅仅是不成熟的第一步,深入改革仍需得到此前还在忙活“统一全国学生跑步”的教育部认同。中山大学赋权学生意义是重大的,不管它是“作秀”还是在有意炒作,“学生会主席直选”都将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值得书写一笔的事件,而背后那股高校自发改革的锐气,也将推动中国教改朝“正轨”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