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唐钧:从改革理念变迁看社保三十年(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2日08:30  新京报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这个星球逐渐走向了后工业化、后现代化和全球化,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逐渐成为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而劳动力则相对贬值,重新落入一个对社会经济风险防不胜防的窘境之中。如今,“充分就业”已经成为新的“天方夜谭”,而“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则在不断扩大,以往以与职业关联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政策,现在正在逐渐地失去最基本的依托。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传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之间的摩擦不断增加,我们越是在旧的轨道上挣扎向前,越是与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渐行渐远。举几个例子:

  第一,“按人头收费”的筹资方式已不合时宜。在工业化时代,“大企业”、“雇用人数多的企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是基本上能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因此,在当时,按雇用的职工的“人头”缴费,是资本和劳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式。但是,当人类社会进入“第三次浪潮”后,事情有了本质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有限,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空间则相对较大。因此,按人头缴费,雇员多的企业是吃亏的,而雇员少的企业则占了便宜。多雇一个人就要多缴一份社会保险金的社会保险筹款模式,逐渐与新的发展趋势南辕北辙了。

  第二,“捆绑式缴费”对劳动者不利。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缴费方式,是把劳动者缴费与企业缴费捆绑在一起,据说这样可以让劳动者监督企业。但实际上,因为社会地位、经济权力和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极其不对称,劳动者实际上无力抗衡企业实际拥有的确定劳动力价格的权力。

  第三,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目标常常难以实现。现行失业保险制度模式,实际上是用以应付充分就业环境下的“常态性”失业的。所以通常都有领取失业保险津贴的时间限制,国外通常为6个月到18个月,中国的相关规定是24个月。这样的失业保险模式的设计实际上有一个假定前提,亦即在较短时间内,大部分失业者是可以重新找到工作的。然而,对于因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大调整而导致的总量性、结构性的大规模失业浪潮,这种失业保险模式其实无能为力。

  创造一种新的社会机制

  以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一个人人生中一些关键点,即通常我们称之为“遭遇社会经济风险”的危机时刻,而创造一种社会机制来帮助这些人渡过难关。社会保险制度采取的基本上是以就业为基础的“先存钱、后保障”的“预防模式”。但是,这样的制度安排都有一个缺陷,就是在一个人遭遇社会经济风险时,都是以“给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是否能够再扩大我们的政策视野,创造一种新的社会机制,这种社会机制的本质是为每个社会成员设计一个终身的“人生规划”。这个“人生规划”立足的基点是:现代社会里,一般情况下每个人一生创造的财富应该是足以维持他“从摇篮到坟墓”的基本生活的。新思维是:能否将一个人一生创造并应该获得的社会财富,在他一生中更为均匀地分布;同时在他有特殊需要时,还可以得到足够的社会援助。这种机制是通过“借贷—还款”的方式来体现每个人的个人责任的。当然,社会机制中还包括互助互济的制度安排,假如个人因为遭遇某种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不能如期还款时,可以推迟还款,甚至在必要时一笔勾销。

  其实,近30年来,一些有关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讨论,已经揭示出这种新机制存在的可能性,但这些理论和实践因为“不正规”却被排斥在“正统”的社会保障的理论体系之外。在国际上,有德国、美国很多学者在讨论的“资产建设”理论、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英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个人发展账户”,以及兴起于北欧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将这些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就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社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